快科技12月22日消息,在一年一度的冬至降临之际,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成为了熙熙攘攘的游客热点。他们齐聚于此,为的是目睹一场自然与古建筑完美结合的奇观—”金光穿洞”。今天,冬至的日子里,十七孔桥迎来了它一年之中最耀眼的时刻。
据了解,十七孔桥起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已有近270年的历史。它座落于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的颐和园内,是连接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的一座联拱石桥。这座桥不仅是中国皇家园林中保存至今的最长桥梁,同时也是颐和园的一大景观。
桥长150米,宽14.6米,高7米,由17个大小不一的弧形洞口组成,中间最大的一个洞形似满月,向两侧逐渐缩小,洞洞相连,宛如一排严整的月牙。而每到冬至时分,当夕阳的角度恰到好处,阳光将一一透过这些形态各异的桥洞,犹如金色的光束穿越时间与空间,洒在桥上、水上,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现象的背后是一系列精妙的天文与建筑学原理。太阳的高度角对于“金光穿洞”的出现至关重要。所谓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小。由于地球的公转规律,太阳高度角会随着纬度、日期、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冬至这天,由于太阳位于黄道最低点,其高度角普遍比其他时段要小。
具体到颐和园十七孔桥的位置,在冬至日的不同时刻,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致为早上8点约4度,到了中午时分升至最高的27度,下午4点时又重新减小至约8度。到了傍晚夕阳西下之际,太阳的高度角变得非常微小,阳光几乎与水平面平行,使得金色的余晖天衣无缝地穿透桥洞。
这种自然现象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是对古代中国工匠智慧的无声颂扬。他们运用当时的天文知识和建筑学原理,巧妙地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桥梁。十七孔桥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还暗藏了皇家建筑师的丰富情感和高深技艺。
如今,”金光穿洞” 成为了颐和园冬季的一大看点,也是摄影爱好者抓拍神奇一刻的最佳景点之一。每年这个时候,游客们都会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期待着与这桥上的金色传说不期而遇。而带着对这座古桥美景的期待,再次回望这座古老的桥梁,不仅是对美好景致的追求,也是对古人智慧的一种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