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赋能文旅:影视与地方发展的新时代探路


热门影视剧带动拍摄地流量早已不再新鲜,如今发展势头正猛的短剧也一步步走进了“文旅”领域。2024年上半年,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推荐了多达28部作品,北京、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等地都有作品入选。其中,《我的归途有风》围绕四川乐山的非遗美食展开,播放量达到1.9亿次,为这座美食之城注入新活力;《飞扬的青春》亦大受欢迎,使得曹村镇在春节期间迎来了近20万游客。文旅短剧初见成效,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7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对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入采访,以探讨文旅短剧的特色与挑战。

文旅短剧看似是“门槛”不低的影视创作,更需在内容中承载更多宣传功能。制片人朱晓瑰就以她的新作《寂灭之境》为例,详细介绍了文旅短剧的门槛和挑战。“这部短剧主要在四川乐山取景,我们将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与科幻故事相结合。”她表示,文旅短剧需要在“文旅宣传”和“商业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内容上的挑战,也是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之一。

与快速、简便的小程序短剧相比,文旅短剧由于身负地方宣传使命,在内容表达上更为特殊,也要面对诸多限制。例如不少题材存在“红线”,而一些擦边球内容由于过于抓眼球,也可能成为“灰线”,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如何将地方的“文旅”属性和“商业”属性相结合,对于创作团队是极大的考验。朱晓瑰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找准内容的平衡点,确保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不偏离宣传的核心目标。

制片人李源近期也完成了四川攀枝花的文旅短剧《满城阳光》的拍摄,这部都市爱情片将“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国家森林公园”等攀枝花名片融入其中。首次接触文旅短剧的李源同样在思考流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他认为按照国家给的明确方向进行创作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如何利用精良制作和市场化运作,把投入尽量转化为投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旅短剧的价值。

然而,作为影视新生力量的短剧,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内核认知”。很多人依然会把短剧与宣传片混为一谈,这种概念上的认知偏差可能会使短剧失去特有的“短、平、快,接地气”特点,反而因为过于强调宣传任务,显得过于“高、大、上”。对此,朱晓瑰团队的应对策略是利用当地风景人文、时下流行元素以及强而快的剧情节奏,确保短剧既有宣传效果,又不失观赏性。

单集时长也是文旅短剧的一大特征。《寂灭之境》为横屏短剧,第一季单集3分钟,总共9集。而《满城阳光》更接近传统短剧形式:竖屏播出,单集约1分30秒,共70集。这也是攀枝花东区文广旅首次尝试“微短剧”。

功夫不负有心人,攀枝花东区文广旅对于短剧的实际效果表现出极大认可,不仅全程参与制片工作,从剧本大纲到现场拍摄、后期制作都进行了跟踪,还制定了“流量转化”计划,确保短剧上线后能真正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文旅部门入局短剧行业。他们通过短剧展现地方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与时代风貌,塑造新的文旅形象。然而,短剧是否能持续拥有流量,并将其转换为让游客驻足的“留量”,还需看地方文旅部门的后续努力和发力效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