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千万留守儿童背后的沉重故事: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现实时空


有一部历经多年依然让人深陷沉思的老纪录片,曾荣获《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纪录片大奖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VPRO IDFA奖。影片描绘了一对来自四川农村的平凡夫妻,他们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只为让留守老家的儿女们能拥有更好的读书机会。

这部片子名为《归途列车》,以极其真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即便没有波澜起伏的叙事和戏剧性的情节,却使人触目惊心,那是一种无力感伴随着浓重的压抑。

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每年离家奔赴广州的工厂打工,把辛苦赚得的钱寄回老家,几年都不能与孩子见上一面。然而,他们的女儿张琴却在青春懵懂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的疏离而决定辍学打工。这对夫妇在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拼尽全力尝试劝说,但无果。

张昌华与女儿的独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父女之间显得无比生疏,根本无法有效沟通。劝说无果后,母亲陈素琴尝试通过电话劝女儿,但也并未奏效。

在这一年年末,一家人准备一同踏上归途。旅途中的滞留和艰辛再次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片阴影。尤其令人格外难受的是,当母亲对滞留车站感到烦躁不安时,张琴却因对外界的新鲜充满兴奋,这种突如其来的对比无不显现出亲子之间的情感断层。

父母回到家,仍旧难掩对孩子学习的焦虑,而孩子们则表现出明显的抵触与逆反。弟弟明言不想努力,母亲只能叹息接应;张琴则阴阳怪气,使父亲忍无可忍,动手打了她。在一次争执后,一家人默默无言地吃完年夜饭。

为了避免女儿走上父母务工的老路,这对夫妇几乎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张琴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家,成为一名酒吧服务员。妻子的视力和体力迅速下降后,她决定回家陪孩子与老人,留下老张一人在广州工作。

影片以一种沉重无望的氛围结束。作为一个纪录片,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更呈现出成千上万留守儿童的现状。在这种现实中,父辈们的努力与孩子们的逆反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张琴这样的孩子,她们的未来因缺乏必要的陪伴和沟通而变得黯淡无光。

教育不仅仅是苍白的说教。对于张琴姐弟这样的留守儿童,尽管读书是改命的最佳途径,但情感的疏离和沟通的缺失却导致他们无法走上预期的道路。更悲哀的是,即使父母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缺位使得孩子们在情感和心理上背负了沉重的压力,难以起飞。

纪录片《归途列车》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影像,揭示了数千万留守儿童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它提醒人们,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成绩,更在于陪伴和爱的投入。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走出命运的困局,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