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外卖服务业迅猛发展,外卖骑手群体逐步壮大,如今已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一环。据全国总工会2023年初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计8400万人中,外卖骑手高达1300万人之众。虽然这一职业群体为广大民众的便捷生活提供了巨大推动,但其自身权益保护却迟迟未能跟上,仍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全国人大代表管旭关于“加强外卖骑手权益保护”的提案给出了回应,强调将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并加速制定和实施专门面向外卖骑手的劳动合同范本。这一措施意在强化平台和外卖骑手之间的正当合法劳动关系,促进工作与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
事实上,很多外卖骑手面临的权益问题,很大程度源自身份“不明确”及平台与骑手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合同。以降低成本、规避责任为目的,部分平台在与外卖骑手签订合同时,设定了许多不利于骑手的条款,这导致一旦骑手在送餐过程中出现意外,责任常常落在个人身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表示需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随后,相关部门如人社部和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保障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其中包括《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以及在外卖等领域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杭州市还针对性地推出了《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对从业者与平台、商家间的劳动关系进行了细化规定。
这些举措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卖骑手的工作环境和权益保护。然而,仍有部分平台通过算法和规则的漏洞,规避管理责任,部分外卖骑手还在承受着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境。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外卖骑手甚至在遭遇工伤时面临无法得到及时救助的困境,这种社会现象引发了公众的深思和同情。
为此,朝着定制针对外卖骑手的“专属劳动合同”迈进无疑是一个积极且必要的方向。这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防止不公平条款的存在,亦能在发生意外时清晰界定责任归属。通过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外卖骑手的工作安全与权益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
在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下,期待外卖骑手与其他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能够获得更多尊重、保障与安全感,共同推动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