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经历逾三十年最寒冷冬至,数九寒潮来袭


近日,古都南京步入了冬日的节气中最具特色的一天——冬至。根据传统,这一天不仅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循环的再次开始,冬至的到来还标志着所谓的“数九寒天”的拉开帷幕。自古以来,“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仪式,以示对冬至的重视。

老黄历记载,冬至可被分为三个阶段,俗称“三候”:第一候蚯蚓结,描绘出土中蚯蚓因寒冷而紧缩的情景;第二候麋角解,表征着麋鹿感知阴气的消散,开始换新角;第三候水泉动,意味着山泉水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悄然流动。另外,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日子,从此之后,白天的时长将一天天地增加。

在传统与自然的记号中,南京在这个冬至日经历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温度记录。南京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12月22日清晨,南京站的温度降至零下9摄氏度,而城郊的溧水更是跌至零下11.5摄氏度。这寒冷的数据揭示了南京历经逾十年未见的寒潮来袭。

山中间的林地还留有不久前降落的残雪,宛如尘封的世界。在这个寒冷刺骨的季节,大地似乎进入了冰冻状态,静静等待着春天访问的脚步。尽管骨寒风冽,但当清晨的阳光缓缓洒向大地,倏忽间,又让人们感受到新的希望和生机。

自古以来,冬至在民间有着各种习俗和风情。比如在江南地区,吃汤圆或吃饺子已成为冬至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此外,人们还会选择在这一天祭祖、拜年,以及进行各类冬至祭典活动,连带地将家庭的温暖和乡情回忆融入这一传统节日之中。

在这个严冬腊月,南京人用自己的热情和习俗,迎接着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冬至节日,同时也在凛冽的寒风中,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春暖花开。冬至虽然带来了寒冷,但它亦是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前奏。这样的忍耐与等待,正是南京人民对于四季更迭的真实写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