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革命开始至今,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太阳对万物的影响一样重要。他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直到现在,人们依旧忘不了这位伟大的领导者,在荧幕与舞台上依旧复刻着他的身影。诸如张克瑶、古月、唐国强等优秀的毛主席特型演员纷纷涌现。然而,在他们扮演毛主席时,毛主席已经去世,唯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演员于是之。
1927年,于是之出生在河北唐山,出生第100天的时候,外出打仗的父亲便牺牲在了战场上。从此他与母亲、祖母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生活。尽管他的母亲和祖母都没有文化,但她们性格坚强,硬是在那个战乱年代将于是之送上了学堂。虽然最终因为贫穷辍学,但他摆脱了文盲的标签。
于是之早年过着辛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磨练了他的毅力和恒心。15岁那年,于是之辍学去日本仓库工作,后来又在衙门里当录事,同时他在晚间去夜校学习法语和法兰西文学。他每天上下班时,都用心背诵古文和法文单词。
1944年夏天,在法文夜校放暑假期间,经过介绍,于是之首次出演法国剧本《牛大王》中的男主角。这次表演经历让于是之爱上了舞台表演。后来,他的舅舅石挥得知他的兴趣,便毫无保留地将表演技巧传授给他。
抗战胜利后,于是之积极投身演艺事业,凭借出色的演技逐渐崭露头角。1951年,导演焦菊隐选择于是之出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这部剧成了他演艺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于是之在剧中成功扮演了程疯子一角,他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龙须沟》出色的表现使于是之的演艺生涯更上一层楼,因此在《长征》歌剧选角时,他毫无疑问成了扮演毛主席的首选。编剧李伯钊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她创作了这部歌剧,并通过舞台表现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1952年6月的一天晚上,杨尚昆邀请毛主席观看了歌剧《长征》。虽然当晚毛主席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第二天,他通过女儿李敏给编剧李伯钊带去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表示“不能拿我毛泽东做菩萨!”毛主席指出,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个方面军的领导者,宣传革命不能只宣传他一人。
李伯钊深刻意识到剧本的问题后,改写了剧本,1982年最终完成了话剧《北上》。这部话剧展现了朱德、周恩来、贺龙等众多领导人的形象,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因这次演出,于是之对毛主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时他即兴表演毛主席的讲话,表达对伟大领袖的崇敬。
于是之的演艺生涯充满了艰辛与感动,他以扎实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特别是作为毛主席的首位扮演者,更为后来的演员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