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援引以色列媒体的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16日晚的安全内阁会议上宣布了战时内阁的正式解散。这一决定在字面上似乎意味着“解散战争决策机构”,但实际意义并不像字面解释那样简单,并不意味着巴以冲突的结束,因为以色列安全内阁仍然在决定着巴以冲突的走向。
尽管战时内阁解散,但以色列军队的坦克依然在加沙地区活动。据了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内塔尼亚胡的这个举动不代表以色列政府的倒台,也不意味着冲突即将结束。
战时内阁是在去年巴以冲突升级后,为团结以色列国内各大政治势力而成立的临时机构,没有替代原有内阁的职能,原内阁仍在正常运转。据秦天指出,当唯一的温和派——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加迪·艾森科特在今年6月9日宣布退出时,战时内阁就已名存实亡。
而就在战时内阁解散的同一天,根据加沙卫生部统计,以色列在其声称实施“战术停火”的加沙援助走廊沿线发动了一波袭击,导致10人死亡,至少73人受伤,使此轮巴以冲突的总伤亡人数达到85372人。
这一名副其实的战时内阁在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成立。当时,“反击哈马斯”使以色列各方政党罕见地达成了共识,并在内塔尼亚胡的提议下成立了一个“搁置分歧的紧急政府”。以色列议会在那年的10月12日批准了这一战时内阁的成立。
战时内阁至少每48小时举行一次会议,并有权在必要时更新军事和战略目标,但其决策仍需以色列安全内阁的批准。战时内阁最初仅有五名成员,最多时有六名,但拥有最终投票权的仅包括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和甘茨三人。由于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同属一个联盟,唯一可能对内塔尼亚胡提出质疑的仅剩下甘茨。
甘茨在6月9日宣布退出战时内阁时曾指责内塔尼亚胡奉行服务于其自身政治利益的政策,未能实现加沙战争的既定目标,尤其是消灭哈马斯和从加沙地带返还囚犯,并未提出任何战后规划。甘茨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内塔尼亚胡成为下一任以色列总理的候选人,凭借其在军方和政界的双重背景,曾担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副总理,多次在大选中被视为内塔尼亚胡的最大对手。
尽管如此,内塔尼亚胡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仍然稳固其执政地位。国际上,美国敦促以色列保持克制,挪威、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国通过承认巴勒斯坦的方式谴责以色列,内塔尼亚胡还因涉嫌种族灭绝罪和战争罪被国际组织申请逮捕。
在以色列国内,反对内塔尼亚胡的抗议者曾在多地举行抗议集会,要求提前举行选举。然而,截至目前,内塔尼亚胡的执政地位仍然相当稳固,支持率尽管低迷,但他和以色列国内极右翼的执政联盟仍然占据议会多数的64票。
秦天认为,内塔尼亚胡还有很多手段应对国际舆论压力,比如即将在今年7月到美国国会演讲。他曾在奥巴马时期成功争取共和党议员的支持对抗民主党政府,这次也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向拜登施压。据《以色列时报》报道,美国特使霍克斯坦计划前往以色列,就缓和巴以紧张局势进行会谈,希望双方能够达成某种谅解,尽管他并不期望巴以之间能实现“永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