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世世代代在云南山区种植水稻的农民开始选择不再种植时,这种转变究竟说明了什么?在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鸭先知文化节”上,纪录片《问稻》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充满意义的故事。
《问稻》通过镜头,记录了五位农民在2004年前后参加绿色和平“稻米之路”项目的经历。那些影像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稻作方式,正如攀天阁的阿四妹所说的:“水稻是我们的生命”,不仅人需要吃米,还要靠米喂养牲畜,通过这种传统的循环方式维持生计。然而,十年过去了,当初依赖稻米谋生的五位农民,现如今只有一人依然坚守在稻田里。
在纪录片中,我们听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回答。当导演问起唯一还在种稻的阿四妹,认为稻米应该卖多少钱一公斤时,她回答是100元,但现实是稻谷只能以2-3元一公斤的低价出售。经济压力迫使农民放弃种稻,转而外出打工或者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以满足孩子上学、老人养老以及年轻人结婚盖房的现金需求。
然而,纪录片之外,还有另一个更深层的因素正在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气候变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云南省的平均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波动大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节性降水更加集中,加剧了冬春季节的干旱,这对于种植关键期缺水的稻农来说是致命的。云南复杂地形还导致了“工程性缺水”,农田和人口集中在山区而水资源却难以积存和利用。
阿四妹所在村子通过水渠从山区引水灌溉,每到插秧时节,水源总是极为紧张。村民为此通宵守护水渠,甚至因为水源争夺引发邻里冲突。气候变化已经对稻农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农田水源越来越紧张,迫使农民不得不面对更多不可控的因素。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它还与农产品市场波动互相影响,使得农民收入更加难以预测。在气候波动的年份,农产品价格更加不稳定,甚至出现天气好的年份价格反而降低的现象,无论如何这一年的收入都变得不可预测。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传统农业智慧展现出其独特的适应能力。在片中,勐宋村的黎叔正在寻找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稻种——“当家品种”。相比于现代商业化的杂交稻,这些传统品种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即使不用化肥也能有收成,这深刻体现了传统农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优势。
除了稻种,山地民族在梯田上种植水稻也有着一整套复杂的水管理措施,能够在干旱时保证灌溉,并在大量降雨时防止土壤流失。然而,随着乡村人口的减少,梯田的整修和管理越来越复杂,相关的技艺也逐渐失传。
纪录片《问稻》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农民与稻田的故事,它更是一种对传统智慧和现代挑战的深刻思考。面对气候变化,这些传统的农业知识不仅没有失去其价值,反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种传统方式,也许它正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农业挑战的一部分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稻农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未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