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撤档成风,观众热情逐渐消退


今年春节档一度被称为“最挤春节档”,共有8部影片上映。但不久后,突然撤档4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五一档,原计划上映11部影片,传言称这是“史上最挤五一档”,但最终只上映了8部,其中《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还在5天后撤档。

撤档已经成为国产片一种常见的应急措施。当电影遭遇排片不利或热门大片挤压时,片方选择避其锋芒,日后再战。这种策略是否有效?虽然显得有些无奈,但现实证明,逃避有时确实有用。否则,国产片为何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一手段,而且这种做法还有不断常态化发展的趋势呢?

撤档一词,最初指的是影片定档后,没有按约上映,另择日期上映。这可能是由于上映计划的调整或题材问题的修剪。例如《八佰》、《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影片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但如今,国产片“跳票”已经屡见不鲜,直到上映前一天,你都不能100%确定影片能如期上架。而今天所说的撤档,指的是已经上映又紧急下档的电影。

2017年,《逐梦演艺圈》上映三天后,以234万的票房撤档,最终在豆瓣获得了2.2的低分。2018年,《阿修罗》上映三天后撤档,声称要改善特效,但此后再未上映。票房也最终定格在4984万。

观众习惯将撤档等同于烂片,但实际有些电影撤档是迫于无奈。2023年,中国乒乓球题材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原定于春节档上映,但因不可抗力临时修改错过了档期,最终选择在春节后的初三上映。然而,时间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利,最终宣布撤档。另一部《红毯先生》在春节档期间票房不佳,重新上映后,票房也没有显著增长。

《我们一起摇太阳》作为春节档口碑最好的电影之一,因其小众故事和不够紧凑的调性,没能在春节的黄金时间段发酵口碑,在“清明档”重映后才稍有收获。

撤档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明智,但也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例如,《穿过月亮的旅行》的制片人发声“绝不撤档、绝不卖惨”,导演陆川对此表示理解。相较之下,坚持阵地的电影几乎成了“孤勇者”。

从《红毯先生》、《摇太阳》、《火锅》的撤档来看,这些题材相对小众、中小投资的电影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难以脱颖而出。观众选择的影片多是背靠大平台或具备强大宣传攻势的电影。五一档里,淘票票和猫眼几乎垄断了市场,观影人数变化不大,但观影方式逐渐倾向于更短平快的娱乐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撤档背后其实是市场的低效内卷。即便没有巨头大片,电影依然难以破圈。国产片在内容和宣发策略上都需要新的突破,才能重新找回观众的热情。影片撤档,或许只是一个希望未来再次见面的念想。但要恢复观众的热情和市场信心,道路仍然漫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