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的发展不仅仅是展示珍稀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事实上,其背后存在巨大的资金流动和管理挑战。仅靠门票收入的经营模式已经显得极为初级,如何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让这些客流在园区及周边充分“流动”,从而在餐饮、文旅项目上大放异彩,这才是动物园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近日,阜阳野生动物园因动物园经营权纠纷和环保标准问题,导致园内20只东北虎及多种珍稀动物的死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迅速突破1.2亿,多数网友要求“严查责任人”。对此,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发布了临时闭园公告。过往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令人深思,如何保证动物园的正常经营和动物的健康生存,迫在眉睫。
阜阳野生动物园的问题并非个案。近年来,多个城市的动物园频繁曝出动物逃逸、伤人甚至死亡的事件。2010年,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因饲养不当,导致11只东北虎病死,另有20只老虎处于危急状态。种种案例背后,大多是民营资本主导的动物园。本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野生动物园建设热潮,各地纷纷上马项目,但这些动物园的盈利模式单一,通常仅依赖门票收入。而一到淡季,游客稀少,收入骤减,导致运营资金捉襟见肘。一些动物园甚至会选择将动物租借给马戏团,或将死亡动物卖作标本以获利,这样的短期行为直指背后深层次的财务困境。
根据中研普华的数据,2022年中国动物园行业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3445.68亿元,全球野生动物园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达到121亿元。然而,投资周期长、建设资金庞大、资金回收慢等特点,使得动物园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大部分民营动物园无法长期依靠政府扶持,必须自负盈亏。假日人满为患与平日冷清的“假日魔咒”之下,现金流难以均衡,进一步放大了经营风险。
未来,动物园要突破单一门票收入的藩篱,必须多样化经营。例如,结合动物展示推出互动体验项目,增加园内餐饮、住宿及文旅综合项目,提升附加值。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加强监管与支持,避免运营过程中因财务危机而疏于管理,确保动物的福利和园区的正常运作。
培养游客的持续消费习惯,提升旅游体验,是动物园生存的必然选择。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构建健全的行业监管机制和透明化的运营体系,杜绝因贪婪和管理不善而带来的各类行业乱象。让游客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承担起对动物保护的社会责任,避免悲剧的重演,是我们共同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