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一位诗人过着单身一生,似乎应该展现出生命的自由与洒脱,然而诗人叶嘉莹坦言:“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历经战乱纷扰、婚姻的失败、在海外的流离、对故土的思念以及亲人的离去,叶嘉莹的人生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如今已步入百岁之龄的她,仍旧立于讲台之上,向年轻一代讲授诗词之美。她视此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如果自己不尽职尽责,将是对先辈和后来者的不尊。
2017年开始,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启了拍摄之旅,导演陈传兴以充满挑战的激情投入到这部片子的制作中。他坦言每一次拍摄都像是“上战场”,因为叶先生常常即兴而谈,导致团队成员必须即时翻查大量的资料,以免犯下错误而尴尬。
2020年10月16日,叶嘉莹的纪录片在影院上映,她在影片中的神采飞扬、诉说振奋人心,展示了当代独立女性的范本。即使排片率仅为0.8%,但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出乎陈导演的预料——叶先生一生都独立于众人之外。通过三年的拍摄,陈传兴犹如阅读了一本女性的“百年孤独”。
叶嘉莹的故事始于1924年的国内军阀混战之际。她出生于荷花盛开的季节,家庭背景颇为显赫,父亲风波中失联,身世颇为坎坷。她16岁就展现了她的文学天赋,写下了《咏莲》,表达了对苦难世道的感受。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叶家几经沉浮,食不果腹。她目睹了战时北京的悲惨,直到17岁考上辅仁大学,却在母亲手术感染后失去了她,人生的悲愁从此开始。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得以在北平多所中学任教,她对古典文学的执着与热爱为她赢得了去台湾大学任教的机会。在那里,尽管初遭质疑“没资格”,她很快就凭借自己的睿智和魅力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神仙老师”。随后的生活充满了风雪,她面对的是贫困、丈夫的失业、监禁以及家庭暴力的苦难。柔弱却坚韧的她并未屈服于命运的压力,依然努力教书育人。
流落北美后,叶嘉莹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选择去加拿大,生活与工作再一次出现了挑战。此后,她决定将余生奉献给古诗词,甚至拒绝了收入,只为能回国教导,贡献自己的学问。
叶嘉莹成立迦陵学舍,将其海外研究资料运回国内,提供给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财富。她用一生的坎坷与忧愁给予了诗词以新生,种下了无数学生心中诗歌的种子,并不断在随风摇曳的人生旅途中坚强地向前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