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京大学的校史博物馆中,一张普通的借书证书静静地诉说着一个不平凡的过去。这张属于江泽民的借书证保存完好,记录下了他青年时期的阅读足迹,见证了他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
那是一张分为姓名、学号、院别、系科的纸质借书证,上面贴着江同志未戴眼镜的年轻证件照片。红黑两色的墨水交织映衬出频繁的图书借还记录,字迹工整清晰。多年后,在他的政治生涯屡获晋升之际,这张借书证并没有随着其他学生档案被转移,而是被小心地收藏在校史馆内的显眼位置。
借书证中的每一本书籍,都仿佛映射出江同志的思想和心路历程。这些记录不仅揭开了他的文学偏好,更间接地呈现了其青年时期的精神性格。1943年,江同志在南京中央大学入学,得以享受金陵大学留下的丰富图书资源,那是华东地区战时藏书量首屈一指的图书馆。
我们从借书证上可以看出,那年的11月11日,他借阅了《电工学原理》,顾毓琇老先生所译。这本书和译者似乎在江同志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三年后,他又与顾毓琇在交大相会,顾毓琇甚至成为了他的老师,二人关系密切。
深入分析借书日期,我们可以发现江同志对专业书籍的借阅主要集中在秋冬之际,而文学作品则多选在春天借阅。冰心的《往事》、徐蔚南的《寄云的信》、法国戏剧《恋爱的妇人》等,都在春月之间一一被翻阅。无论是俄罗斯文学、西方文学的影响,还是对新文学及革命文学的兴趣,从这些书目中都能窥见一二。
江同志早年接受的传统私塾教育,中学又在扬中接受西式教育的熏陶,造就了其阅读的多元性。从《两条血痕》的日本短篇到《归来》的东北风格,还有《春天》中对南方乡土的温婉描绘,他的书单可谓五色斑斓。
那时的江同志,或许还不曾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因自己的学问与品味而受人景仰。他的治学之路,从那个风雨交加的年代开始,通过阅读逐渐奠定了思想的基石。
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一直坚持着阅读的好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愈发丰厚的书籍总伴随在他身旁,而那张书满载记忆的借书证,已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而是一个时代背后的温情见证。正如江同志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依旧酷爱阅读,书籍在他人生旅途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