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而去》这部被称为“今年观众心中最真诚的电影”的作品,虽然在豆瓣收获了13000多位观众的高分评价,位列内地电影之最,但其票房业绩却与这份口碑成鲜明对比。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影片首周排片率从1.1%急剧滑落至0.2%,全国放映场次也从4348场跌至635场。面对如此情况,导演陈小雨感到无奈,只得通过社交平台呼吁观众支持。
陈小雨从3月31日的点映场开始,赴全国25座城市推广,从影院步出直奔下一站,期望能手动唤起市场对这部作品的关注。“我知道这样的片子要靠导演亲自叫卖。” 陈小雨表述了艺术电影的围城现状。面对影院优先安排票房驱动的大片,文艺片如《乘船而去》常常面临个别观众的追捧和普遍的票房寒意。
即便《乘船而去》拥有最高的场均人次、上座率,依旧难以逃脱被低排片的命运。这是否归咎于影院、作品本身还是观众的选择?在这股复杂的潮流中,青年电影人如何直面“没有好电影”的疑惑?
记者采访了陈小雨,聊起了目前的观影环境以及放映期间的心境。虽然面对挑战,但陈小雨依然对自己的作品抱有希望。《乘船而去》的制作成本不高,其中包括资助方的投入和朋友圈的支持。不无可能的回本前景和潜在的政策补贴是陈小雨最期盼的援手。尽管这样,他对于市场的支撑能力心知肚明,这部电影能够取得如此成就,陈小雨已经感到满足。
在市场环境下,不论是资金少量投入还是浩大宣发耗资,文艺片的盈利模式都难言乐观。在这一现象下,电影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艺术消费的体现。《乘船而去》为导演带来了对家庭、故乡的反思,为部分观众提供了情感共鸣和思考。
然而陈小雨也坦言,尽管拍摄电影给予了他对艺术的追寻和个人内心的探索,可是持续欠债的状况也让他感到焦虑和困惑。电影创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他既感到是为梦想付出,也在思考这样的付出应不应持续。
无论《乘船而去》的票房如何,它在许多人心中留下的那份感动和属于电影的那份执着,是任何数字无法完全衡量的。电影人的渴望和恐惧一直在轮回中游弋,而文艺片的命运,也许仍在时代的巨轮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