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屏幕上的金融世界与现实深度交织时,《城中之城》这部剧就呈现了银行高层的无上权力。在剧中纵横捭阖的银行行长,仿佛手握生杀大权,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引着企业的命运。例如,剧里反映了副行长于和伟不得不在压力下签署合同的情形,以及行长能够几句话便能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
这些行长似乎无远弗届,他们接受的那种尊敬与畏惧并非如人们偶然联想的,源于其个人魅力,而是由于他们手中握有的实实在在的权力。在外人眼中,行长的工作或许仅仅是贷款与理财的简单操作,然而在国有银行体系内,行长的权力要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
行长的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业务权。行长对本行及分支机构的全部业务流程有着最终的批准权限。无论是存款、信贷、投资银行还是理财产品,行长有着最大的决定权。这包括对风险资产的处理,大额资金的审批权在省一级银行就是行长说了算,这就给予了行长极大的业务控制权。
第二,人事任免权。除去关键岗位的高层管理外,对于副职以上的领导,分行行长拥有决定权。哪怕是地市级的副行长,也能影响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的晋升与人员安排。不同于公务员制度的严格考核,银行系统内部的人事安排有更大的灵活性,为行长的权力操控提供了空间。
第三,政治待遇。虽然银行行长并不拥有直接的行政权力,却往往享有相当于厅级干部的待遇。尤其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的省级单位,行长的发言权相当重要。对企业的资金支援往往需经过行长之手,从而使行长在政治和金融环境中拥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剧中的现实映射,在大老板们对待行长的礼遇和敬畏中尽显无疑。像吴显龙饰演的地产老板,对赵辉(由于和伟饰演)这位分行副行长毕恭毕敬,背后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青梅竹马,更因为后者手中握有决定公司未来的重要力量。即便是信托公司的领导者,对赵辉亦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行长有所不满,便可能令公司陷入困境。
《城中之城》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剧情映射了当代金融界的权力斗争与角力。行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有威望也不失危险,揭示了金融巨擘背后的权力游戏。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行长的权力究竟有多大?真正的游戏规则又是什么?在光鲜亮丽的金融表象下,隐藏着怎样的权力梯度?这些,都是《城中之城》向观众抛出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