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新作遭男性学者漠视,中国的“性别审判”之争


闻名于今年戛纳影展并荣获金棕榈的电影《坠落的审判》终于登陆中国影院,然而,其国内首映礼却因邀请嘉宾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被网友称为一场“中国男学者最low的审判”。就在北京大学的首映现场,一部以女性视角出发的女性主义电影所引发的讨论,不幸地被两位男性嘉宾几乎全数把持。

电影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手握金棕榈大奖,应该是此次讨论的核心话题,没想到北大法文教授董强和颇具辩才的主持人陈铭,抢尽风头,前者态度散漫、频频偷拍,后者则挥洒辞藻,却话不投机。陈铭一度成为舆论焦点,不仅立马登上热搜榜首,还揭露了即便是备受赞誉的男性精英、自诩女性盟友者,依旧可能有着难以自省的傲慢。

首映场上,董强教授屡次强调导演的年轻与美貌,似乎与她的导演身份不相符,这种态度似乎透露出一种价值判断——女性在艺术成就面前只被限定在外貌的框架内。台上的董教授,更是在对谈时频繁拿起手机,做出不礼貌的举动。相比之下,茹斯汀·特里耶忙于倾听,却鲜有发言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当女嘉宾戴锦华提出电影中男女角色力量对等的复杂性时,陈铭倒是立刻跳脚反驳,引起了场面上的紧张氛围。然与此同时,出席的众多影迷其实对于电影所传达的女性命题非常关心,显然,男性嘉宾较弱的论辩,与在场观众的期待大相径庭。

董强教授的发言更是离题万里,他将讨论的重点从性别议题转移到了教派和诗歌等领域,而陈铭的讲话则似乎急切地避开性别问题,将之淹没在华美辞藻之中。甚至在讨论高潮,当董教授试图用法语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身份认同时,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实质空虚。

场外反响尤其强烈。观众们看不惯男性学者的自恋与消解女性议题的行为,他们非但没有认真对待影片的讨论,反而显得自我膨胀,以自己为中心。然而看客们岂会不明所以?这番作态正是中心议题、“女性视角”被无情推开的典型范例。

而与这场翻车的对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茹斯汀与另两位女性电影人的交流场合,那里的氛围平等和谐,女性的声音得以真正地展现与交流。而这,恰是我们所向往的。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我们得以洞察更多关于性别平等与权力结构的复杂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自嗨与表演。

细数事件一场又一场,我们似乎看到了,即使世界在变,女性的创作与声音仍然在一些场合难以被真正地理解与尊重。《坠落的审判》这部影片,所激发出的激烈社会反应,无疑揭示出在性别议题面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唯有持续地关注与讨论,才能让我们众声喧哗中听见,尊重每一位女性创作者发声的权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