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续篇爆红 全球追捧与东方冷遇的文化隔阂探究


万众瞩目的影片《沙丘2》刚一发布,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亮眼的IMDB评分高达8.9分,甚至雄踞历史前250位的电影排行榜第十位。这部继《沙丘1》三年后出炉的续集,其制作过程历经全球疫情的考验,对于逐步复苏中的国际电影市场,以其商业成功和艺术认可的兼备,堪称近年来的一个珍稀现象。

若论《沙丘1》曾带给观众的那种宏大而奇异的视觉体验,《沙丘2》的口碑无疑将整个系列推向了新的高度,使之被视为可并驾齐驱于“魔戒三部曲”的影史地位,正因如此,人们对其燃起遥不可及的期盼。

不过,单论中国市场来看,观众似乎并不需要有过多的期待。续集在内地的票房表现与前作相比,并没有太多突破。《沙丘1》在中国内地的公映,票房收入仅刚突破2亿元人民币,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说,这样的成绩说得上是颇为尴尬的。除去少数影迷之外,大多数观众似乎对片中缓缓前行的节奏跟太过经典主义的美术风格以及角色们的中世纪欧洲行为模式,并不买账。

究其原因,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历史和差异性难以弥合。例如将金庸的武侠小说搬上银幕,或它们再拍得精彩,西方观众仍难以领悟主角”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气质。文化差异没有高低优劣,但文化的巨大鸿沟,即使不被人察觉,也始终横亘在东西之间,影响着对电影的解读和理解。

《沙丘》被誉为科幻经典中的重要作品,但对中文读者而言,它并不易于阅读。赫伯特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创作的这六部曲光辉史诗,在科幻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异于《魔戒》之于奇幻小说。尽管如此,它并非中文读者较为熟悉的“硬科幻”或“赛博朋克”作品。这类“太空歌剧”小说,充斥着极其复杂的背景和概念,对新读者来说就像中国网文中“龙王文”或“修仙文”,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初次阅读可能会摸不着头脑。在欧洲长达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提炼元素,并搬至宇宙舞台,这是一种历史、哲学与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而非仅仅的娱乐作品。

就像第二部剧情中的一段情节,女主角历经2小时的银幕展示后,主人公深情一句“我将爱你到死”,紧接着便向另一个女性提出结婚。这种戏剧转变可能令当代观众困惑,但若了解原著小说的背景,便能梳理出其背后丰富的政治和历史内涵。

《沙丘》改编电影的制作始终贴近原著,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皆非针对当前流行元素所构建,而是一部携带独特思考视角的史诗作品。这使得欣赏《沙丘2》的先决条件是要理解这些潜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于西方年轻观众而言,这些可能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就得到了渗透,但对东方观众来讲,这些故事的深层含义来自于我们较陌生的宗教、政治或历史。

《沙丘》电影两部曲的故事本质上是关于“欧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的历史想象,沙漠生活、沙虫的传说以及原住民(弗雷曼人)与外来皇权的冲突交织其中。影片不仅仅聚焦于保罗的身世谜团和他成为领袖的道路,还囊括了关于神权与世俗权力的互相角力。

细说影片的剧情设计和缩减,任何史诗类大作都难以避免繁复的情节被环环相扣,但《沙丘2》尽其所能,将这些纷杂因素压缩,汇聚于主角戏剧性的成长之旅。片中保罗不仅面临外界的考验,也在内心中经历了领袖必须的挣扎和付出。

总结,《沙丘》系列不仅仅是一部华丽的科幻史诗,更是一段文化鸿沟与历史认知的反思。即使它不是所有观众所熟知的内容,但观看此片的过程,就像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鲜活,这份体验是值得每个观众追寻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