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9日,星期六,位于深圳,一段上传至网络的视频记录了街头献血车因长时间无人献血而无奈驶离的情景。视频下方的文字描述道,许多人口头声称乐于助人,但真正需要无私奉献时又有多少人愿意付出行动?
视频中,献血车缓缓开走,画面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凉意袭来。当下的无偿献血之路怎么变得如此困难?现场医护人员提供的情况是,献血车从早上九点就开始营运,直至将近下午两点,只有两人前来献血。这样的献血人数,连车辆的日常运作成本都无法覆盖。
细看成本账目,一辆中规中矩的献血车价格约在两百万左右。假若以预期使用寿命15年来折算,加上必备的车辆保险,每日对车辆的折旧成本大约在400元。献血车的运作至少需配备一名司机和三名医护人员,若按照每人每日百元工资计算,便是400元;另外还有停车租金、车辆空调等日常开销,也需每天大概100元。这样算来,献血车每日的固定支出至少达到1000元。
前不久山东德州发生的那起小学生车祸让许多孩子紧急需要输血,当地市民纷纷自发前往医院献血,太过热情的场面甚至导致医生呼吁:“够了,够了,感谢大家!”这一事件明证了,民心并没有变冷,当真的有紧迫的需要时,人们仍旧愿意挺身而出。这真是公民不愿献血的理由吗?或许不尽然。
曾经也有过如织的献血队伍,每逢周末,献血点前总能看到排队献血的热络场景,那时医护人员常常忙到不可开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用血价格昂贵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让大家对“无偿献血即可免费用血”的信念开始动摇,不少市民也因此选择了不再参与献血。
无偿献血曾是光荣之举,它见证了人们面对紧急事故时的大爱,却也反映出了公共政策和民众信心的缺失。在利益交织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让曾经火热的献血热情骤然冷却;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动员,重振人们对这项公益事业的信心。让那些离开时空旷道路上的献血车,下一次能满载而归,成为我们社会的期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