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细赏了电影《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不仅叙事手法精妙,更是难得一见地顺利通过大陆的审查上映。影片名字采自古籍,寓意深邃,涵盖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故事与佛教中的贪瞋痴三毒,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则从别致的角度切入,深入人心。
电影中,三位主要角色香港仔、尊者和陈桂林,各自象征嗔、贪、痴,而陈桂林的形象特别引人深思,他的幼稚天真透露出了人性的纯朴一面。整部电影貌似平常,但却叙述了一个所谓好汉急于向世人宣告自身身份的过程。
陈桂林的道路, 令人联想到《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不过他并未步入和尚的归隐之路,而是走上了一条枪声的复仇之道。无需渲染英雄主义,影片展现了一个为扬名斩杀恶人的好汉形象。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影片对邪教信众的刻画,陈桂林被邪教洗脑,曾一度以为找到了人生的寄托。影片在这里渲染出一个看似平和而充满诱惑的邪教世界,直到邪教对一个纯真的孩子施加了损害,导致陈桂林觉醒。
电影高潮在于陈桂林的复仇,他从地底挣脱,手刃尊者,而后面对被邪教洗脑的信众时,陈桂林选择了无情的枪杀,揭示了即使当头目陨落,固执的信众也未必会醒悟。
整个礼堂屠杀场面令人震撼,有观者或许认为过于血腥,但却恰是此片的核心所在。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娱乐爽片,而是促人反思的醒世之作,它向观众展示了邪教洗脑的手段,和信众如何被深度控制、剥夺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影片最后陈桂林面对那些未能及时逃脱而被迫作出抉择的信徒,虽有手枪卡壳的插曲,但对于罪责深重者却毫不犹豫用枪指名,射杀他们。在陈桂林眼中,毫无疑问,他们是真正的“心中贼”,必须铲除。
《周处除三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当信仰变成了盲目追随,那么利用信众的不仅仅是一个教主,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机制。只有根除这些乌云背后的操控者,在清醒和理性的指引下,社会才能迎来真正的除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