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袋鼩交配後集体死亡:尸体竟成同类进食奇景


在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国家公园中,袋鼩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近年来以一种令生物学家震惊的方式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袋鼩,这种与老鼠相似却又独特的有袋哺乳动物,因其疯狂的交配行为和随之而来的群体死亡现象而被科学家所研究。它们不仅以一种近乎自杀的交配模式引起轰动,还因为死亡后的尸体变成幸存同伴的食物这一发现而让人咋舌。

在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部的森林中,袋鼩用它们长窄尖细的鼻子穿梭于密林之中。交配季节一到,雄性袋鼩就会展开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繁殖活动。为了一次生命中唯一的繁殖机会,它们会来一场持久的“性大战”,期间可能会无视食物和睡眠——有时一次交配竟长达14个小时。完事后,它们的身体已因激素激增而变得极度衰竭,最终集体走向死亡,留下尸体成为有待利用的资源。

有趣的是,袋鼩多次繁殖季节的间隔非常短,因而不同种群的袋鼩完全可能互相啃食对方死去的雄性尸体。这无疑为繁殖季节能量来源吃紧的雌性和即将繁殖的雄性提供了捷径。例如,怀孕或哺乳的雌性袋鼩,因为营养需求巨大,找到一具雄性尸体无疑是一次绝佳的补给。

科学家发现,这种自杀式繁殖行为在袋鼩之外的其他物种,如昆虫、蜘蛛、甚至某些植物中也有发现,但在哺乳动物中极为罕见。袋鼩的这一特性使它们成为了研究自杀式繁殖行为的极佳模型。

由于袋鼩大多在夜间活动,它们的这种食尸行为不容易被人目睹。但在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国家公园,Elliot Bowerman却偶然记录了白天一只雄性袋鼩吞食另一只雄性尸体的珍贵画面。这只雄性的外貌显示出明显的死亡前兆,如失去了一只眼睛,毛发脱落,这些都是典型的皮质醇过量的症状。而它也将很快结束生命历程。

袋鼩的这种吞食同类的现象,不仅揭开了自然界生物行为的神秘一角,更拓宽了我们对哺乳动物行为模式解读的疆界。正如安德鲁·贝克副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所据此推断,这种生物学现象,无疑为了解动物繁殖策略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