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时空,似乎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让同样的故事反复上演。尽管我们身处一个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实世界正经历着变化和冲突,例如俄乌战争的实时报道,在我们耳边回响,但在考里斯马基的最新作品《枯叶》中,时间似乎凝滞,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阿尔玛·波斯蒂饰演的角色,以她熟悉却新颖的面孔,成为了卡蒂·奥廷宁的传承人。
他的电影之所以能横跨时空,穿越国界,让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可能在于考里斯马基创作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真实世界,而是一个摘取多个年代文化精髓的复合现实。这一点从他作品中的道具、配色和音乐的大杂烩筹备中可以看出。他甚至曾表示,要创作一部不需借助字幕,也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电影。
两位主演阿尔玛·波斯蒂与尤西·瓦塔宁都非素人,他们在电影界有所建树并拥有经验。然而,考里斯马基有一种鲜明的工作风格,总是从专业演员身上撬出独一无二的表现,他不依赖排练和故事板,反而用一个接一个精准的镜头捕捉演员们的自然表演。
电影中的空间总是简洁的,背景朴素,道具甚至可以说是节俭的。而人物的动作常常相似,比如一个人物独自坐在角落饮用啤酒或咖啡,静静地品味着蛋糕,没有过多的台词。准确的说,这种极简主义风格近乎成为了考里斯马基的标签。这也反映出他的电影时长普遍较短,几乎没有复杂的场景或昂贵的制作成本,他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取那些既规整又能触动人心的细节加以再现。
《枯叶》中的每个镜头都是精心构思并由考里斯马基亲自掌镜。不存任何多余的镜头,这也意味着他的电影没有剪辑的空间,节奏由场景、相机的运动和演员的表演风格共同决定。而对于电影配乐,他选用与场景情感贴合的音乐素材,这也同样体现了他对于电影每个细节的精细掌控。
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独特之处还在于他使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它们没有强调或扩大情感,而是让所有演员展现相似的表情。通过这种方式,他遵循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限制了观众对人物内心的过度代入。同时,考里斯马基受布列松影响,更偏爱于通过手的表现力挖掘戏剧性,从平淡无奇的场景中提取出某种戏剧张力。
电影《枯叶》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着每一个人的希望与失望。情节虽然朴实无华,但其共鸣底线深藏着人性复杂多面的情感与社会紊乱带来的生活困境。观众在见证角色的挣扎和观影体验中,可能会找到与他们孤独相伴的善良一面。
考里斯马基通过他的镜头讲述着那些永恒的、不随时代更改而变化的故事。但愿每个冬天,我们都能在这位导演的作品中,找到一丝宁静与心灵的温暖。/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