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这样说


当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春天悄然来临,不仅自然界生机勃发,经济领域也迎来了新的生长点。近年来,“文化+旅游”的模式成为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这个冬天,上述模式在多个地区持续发酵,带动了旅游热潮,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期许。他不断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发展富民产业,并明确提出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土发展的产业。这一策略的背后深藏着对贫困地区持久脱贫和经济自我驱动能力增强的深刻洞见。

在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文旅结合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正面效应。它不仅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升服务业水平,还能够更广泛地促进就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作用。

文化旅游的崛起也带来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随着游客对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那些拥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村落和城镇开始重新焕发活力,它们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为传统工艺师傅们提供了生计,也保护和传承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此为契机,一些地方开始打造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以农特产品为例,通过建立品牌,提高质量、包装和营销水平,一些地方的土特产不再只是地方市场的交易商品,而是变成了吸引游客的独特资源。

诸如“农家乐”、“采摘园”、“乡村客栈”等新形式的旅游产品,将游客的需求与当地的农业、文化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旅游业态,也为农村的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帮助当地居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有效遏制了人才外流。

面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必须把握住文化旅游这一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打造区域品牌,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应聚焦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拓宽市场范围。

总之,通过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文旅发展,可以有效激发地方经济的活力,进而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 ” 富民兴村 ” 目标。这不仅是对传统资源的一种变革利用,更是对乡村未来的一种深思和务实规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