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破空中交通新技术,两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飞成功


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陆上交通正逐渐饱和。眼见未来交通发展的新天地,我国近日自主研发成功的两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展现了城市空中交通新的曙光。这种被称作“空中出租车”的先进交通工具,在上海一家航空科技公司的辛勤研发下,终于完成了首次试飞,引起业界极大关注。

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M1为型号,体现了极致的轻型化设计和高效的动力配置。它全长10米、高3米,并拥有15米的翼展,整体重量却仅为2吨。得益于卓越的设计,M1无需跑道即可实现垂直起降,辅以电力推进,实现了在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的同时,维持着低噪声且零碳排放的环保标准。设计之初,M1便定位为一款能容纳5人同时出行、续航里程达250公里的空中交通工具。

新型交通工具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域的重大突破。今年3月,M1已在工厂里正式下线,紧接着在9月进行了首轮飞行测试,并在10月圆满完成首飞任务。这一成就不仅让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更为未来的城市立体交通网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M1的组装过程简单便捷,仅需2至3人即可完成,这得益于其运用的碳纤维材质。机体结构中80%都使用了碳纤维,每层厚度仅为0.1至0.2毫米,这样轻薄的材料在机翼和机身连接部位达到了12至15毫米的至关重要的厚度。无疑,碳纤维材料的高度应用极大提升了M1航空器的性能与效率。

M1的总装工艺也打破传统,其机身复杂的线路布局,包含了保证飞行安全的“血管”与“神经”,是其精密工艺的体现。动力系统上,M1综合了电池、电机与电控这三大组件,构成了航空器的“心脏”。我国在这些领域拥有坚实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有助于提供强劲可靠的“中国心”。而飞控系统——航空器的“大脑”,由我国一家公司自主研发,它实现了无需专业飞手即可控制飞机的壮举,甚至一人可以同时操作多架。

在此次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亮相之后,M1这款未来城市空中出行方式的缩影赢得了巨大关注,也收获了众多意向订单。我国虽然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域起步较晚,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所涌现的新产品及探索中的应用场景显示了无限可能。如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许东松所言:无论是在eVTOL还是无人机领域,中国正站在全球领先的方阵之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