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消息,12月23日下午5点,外语科目考试完毕,标志着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首日的圆满结束。各学科的考试内容引发了考生们的热烈讨论。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考生,了解他们的感受。
一上午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和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过后,上午11点30分,考生们带着各自的收获和疑惑离开了考场。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考点外,考生代同学分享了他的考试体验。他提到,政治理论的考题包含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和”两个结合”的理论内容,幸运的是,他已经在考前复习时涵盖了这些部分。代同学表示,他希望能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跟上他那位在该校读研的学长的脚步。
另一位考生罗同学则对考题中的”一带一路”和”理想信念”的相关题目记忆犹新。他表示自己在复习时也对这些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外语考试结束后,另一位考点在南京农业大学的考生许同学透露,她对于小作文的题目——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颇感棘手,尤其是在写祖冲之时,竟忘记了圆周率的英文表达。好在她又转而写了关于蔡伦的造纸术发明。
外语题型中结合了图画与图表的大作文考题也让许多考生感到新鲜。许同学表述,考前有预料到可能会考图画或图表,但并未想到会是这样的组合形式。题目中的图画描述了一个公园和健身中心,而图表则展示了近三年某市公园数量的递增情况。
考生陈同学在完成外语考试后有点沮丧,他发现阅读理解部分的文章中包含了众多陌生的单词,使得他在理解文章整体内容时感到困难。这种不熟悉也导致了他在作答选择题时感到非常犹豫。此外,他提到在阅读理解上所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作文时间变得紧张。
与此同时,考生们的讨论话题也涉及了健康App隐私安全、人工智能以及老年人驾驶安全等,这些内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并某种程度成为了时下的热点问题。考试结束后,社交媒体上也有考生分享了他们对于”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小作文题目的体会。有网友表示,他脑海中闪过张衡和《本草纲目》的编纂者李时珍两位科学家,但因为不会写地动仪的英文,最终只能从中医文化角度撰写了关于李时珍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