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日《政客》欧洲站的报道,一个让人瞩目的数字浮现于公众视野: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盟国家累计浪费了至少2.15亿剂新冠疫苗,相当于4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对新冠病毒的恐慌心理减弱,再次接种疫苗的意愿明显降低,导致大量预购但未使用的疫苗成为无用的库存。
尽管疫苗对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疫苗过剩的现实问题面前,如何处置这些已购但无法消化的疫苗成为欧盟国家的一个难题。由于物流障碍、冷链储存要求等因素,即便是提供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可能性也受到限制。面对即将过期而无人问津的成堆疫苗,无奈之下,欧盟国家只能选择将之废弃。
每个国家浪费疫苗的具体数量与其人口规模紧密相关。在近3700万人口的波兰,被浪费掉的疫苗数量险象环生,而拥有8400万人口的德国更是高达8300万剂,意大利、荷兰、奥地利以及瑞典等国也均在浪费清单之列。特别是人口仅约130万的爱沙尼亚,人均浪费的疫苗达到了1.1支,成为了欧盟浪费比例最高的国家。
可以追溯的原因之一是欧盟委员会与疫苗制造商,如辉瑞、莫德纳等公司签订的集体采购合同。这样的做法在疫情蔓延时期为人们提供了心理安慰,加强了对疫苗供应稳定性的保障,并获得了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现在,随着民众对于疫苗的追求热度急剧下降,合同中规定的规模数量以及时间期限引发了欧盟国家的广泛质疑。
事关未来,欧洲人民开始深思这些疫苗采购合同在解决新冠危机中所起的正面作用,并探讨在大流行病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如何平衡疫苗存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最新的欧盟和辉瑞之间的合同要求,直至2027年,欧盟国家还将继续采购疫苗。在这样的前景下,进一步浪费的危机似乎仍然无法避免。
面对如此显著的疫苗废置现象,欧盟国家必须重新审视目前的疫苗策略,并寻找更高效利用医疗资源的方法。否则,巨大的经济浪费除了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更可能引发公众对卫生政策有效性的疑虑。因此,围绕疫苗的采购、分配以及有效利用,成为了摆在欧盟面前亟待解答的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