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清华大学以一系列媒体露面,宣布了其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向我们展示了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先秦时期的历史面貌。发布会上曝光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整理报告,首次公开了五篇竹书文献,包括《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和《畏天用身》,这些皆为历史文献记载中失传的佚籍。这一发现对于深入探索先秦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难得的视角和资料。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夫食礼》和《大夫食礼记》,这两部文献详细记载了宾主在大夫食礼中的行礼仪节,以及执事者具体实施礼节的步骤,两者相得益彰,揭示了战国时期楚地大夫食礼的独特风俗。对比着时同期的《仪礼》等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礼仪实行的痕迹。
音乐文献的发现同样令人兴奋。《五音图》以其独特的五角星图形,展示了宫、商、角、征、羽五音的生成规律,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律制的深刻理解。同时,《乐风》记录了音律名称,以及至今尚未明确的其他音乐知识,为研究我国早期的乐理体系和先秦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了珍贵的材料。
在思想类文献方面,《畏天用身》的完整保存更为罕见,它围绕天人关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哲学的积极探求,这不仅丰富了先秦时期思想的研究,也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历史价值。
清华简的研究提供了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社会文化状况的重要窗口。值得一提的是,清华简自2008年起,由热心校友捐赠给清华大学,数量接近2500枚。简上的文字为战国时期楚国文字,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简的状况不一,长度从10厘米到47.9厘米不等,平均厚度仅1毫米。专家表示,这些竹简的内容涵盖经、史等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有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尽管《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中的两部音乐文献为我们带来了可能再现战国乐声的希望,但是实际演奏的复原仍面临挑战,因为我们对先秦音乐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清华简的发掘和整理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团队依旧保持着每年一辑的出版速度。据了解,清华简第十四辑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涉及模仿尚书文法的昭告书及通过对话阐释治世思想的长篇文献。随着研究的深入,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贡献将继续被世人所认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