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12月5日24时起,我国将下调汽油、柴油的零售价格,这也标志着国内成品油价迎来了连续第五次的降价。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11月21日至12月4日),国际市场的油价呈小幅下跌趋势。与上一调价周期相比,伦敦布伦特原油以及纽约WTI原油的价格分别下降了0.41%和0.71%。
从这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来看,汽油每吨下调55元,柴油每吨下调50元。简单换算到每位消费者日常加油的成本,全国平均水平的92号汽油每升下调0.04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05元,而0号柴油则每升下调了0.04元。以一个普通家用轿车的油箱容量50升为例,加满一箱92号汽油消费者能少支付大约2元钱,这对于广大车主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当前油价下行的背景复杂多变。一方面,国际上,黑海地区遭受罕见风暴,哈萨克斯坦的多个油田不得不临时关闭,这一度引发了市场的供应担忧。不过,随着 “欧佩克+” 成员国内部对减产配额的分歧导致新一轮减产力度不及市场的预期,油价受此影响呈现出承压下跌的态势。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原油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价格亦随之调整。
“欧佩克+” 最终在推迟的产量会议后,同意在明年第一季度实行总规模约为220万桶/日的减产计划,主要减产国沙特和俄罗斯分别承诺减产100万桶/日以及50万桶/日。然而,由于该协议中较大一部分减产实则是今年早些时候措施的延续,新的实际削减量大概仅有90万桶/日左右。市场普遍认为,这样的减产力度不足以抵消其他产油国的供应增长,导致油价不升反降,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破了80美元/桶的关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油价的未来走势给出了较为保守的预测,认为短期内油价可能会呈弱势运行。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 “欧佩克+” 内部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减产措施对稳定油价的效果在减弱,同时美国、巴西等国原油产量的增加,预计将对油价构成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此次成品油价格的下调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减轻负担,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度依赖车辆出行的人群。随着油价的适时调整,不仅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调控市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