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墨子巡天望远镜首次捕捉到近地小行星


在天文研究领域,中国墨子巡天望远镜取得了重大突破。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11月24日透露,该望远镜新近发现了两颗命名为2023 WX1和2023 WB2的近地小行星,这也是该望远镜首次发现此类小天体。这一成果已经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正式确认。

这两颗小行星最初于11月18日被观测到。2023 WX1和2023 WB2当时的视亮度分别为20.8等和21.0等,它们的视运动速度分别高达0.513度/天和1.006度/天。伴随着全球多个观测站的数据累积,天文学家终于确定了这两颗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值得注意的是,2023 WX1和地球之间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仅为0.0416个天文单位,约合623万公里,其预估直径大约170米,其大小和轨道让它成为值得关注的天体。

墨子巡天望远镜的启用标志着中国在光学时域巡天领域的一个新里程碑。这具大视场光学成像望远镜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研制,并在2023年9月17日成功发布了首批光学图像。它的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探测范围和效率,被认为是目前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为强大的设备之一。

在墨子巡天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中,开展太阳系天体普查尤其关键,它涵盖了对近地小行星、彗星等多种太阳系小天体的系统观测。望远镜自首光起,就积极开展了太阳系小天体的测试巡天观测,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当前,领导墨子巡天望远镜太阳系天体研究的团队已在赵海斌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发现一系列新的主带小行星,并重新确认了多颗近地小行星的存在。此外,还有一批待确认的近地小行星候选体正等待后续的观测跟踪。

墨子巡天望远镜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全球小行星研究和行星防护体系的一大贡献。搜寻和跟踪近地小行星对理解太阳系的演化、评估对地球可能构成威胁的天体及制定应对措施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分析,我们有望揭示更多关于这些神秘天体的秘密。随着新发现的不断累积,墨子巡天望远镜预计将在未来的天文学及太阳系科学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开辟新的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