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岔道难题:如何在创新与市场中找到平衡?


暑期档过半,全年票房仅不到300亿,春节档8天收入80亿,其余200多天的票房日均不足1亿,这一市场情况勾勒出了中国电影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全年票房过亿的影片有46部,其中过2亿的仅26部,而票房过3亿的只有18部。许多影片在巨大的制片成本和宣发费用之后,究竟有多少能真正盈利?10部?20部?这仍是一个困扰着整个行业的问题。

在这些过亿的影片中,场均观影人数超过10人的只有7部,而其中4部是春节档上映的影片。此外,有14部影片的场均观影人数甚至不足5人。这反映出在拥有大量银幕的今天,中国电影所面临的观影人数稀缺的严峻现实。

审视过去一年,中国票房排行前四名的影片无一例外地为喜剧片,且均由贾玲、沈腾、马丽等演员主演。这似乎表明了一个市场趋势:观众偏爱轻松、搞笑的影片,愿意为这些类型的电影买单。然而,这种单一类型的电影占据主导地位,是否反映了市场和观众的真实需求?好电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仅是凤毛麟角的几部,百花齐放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电影春天。

一些电影创作者和投资者正尝试通过创新和冒险制作不一样的影片,试图挖掘观众的多样需求,然而创新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在市场上,许多勇敢的尝试都未能获得理想的票房成绩,创作者和投资者承受了几乎灭顶的打击。例如暑期档的《落凡尘》《伞少女》《来福大酒店》《异人之下》《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等影片,都未能实现市场预期。

即将在八月上映的《解密》《从21世纪安全撤离》《负负得正》《冲·撞》等影片,同样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前景。这些影片或许将再次考验观众对创新影片的接受度和市场反映。

对创作者来说,他们的勇敢尝试不应该总是以失败告终。动画电影《落凡尘》与《伞少女》展示了中国美学的探索和自信,《来福大酒店》传递了生活的温情和现实主义的克制,《异人之下》则表现创作者试图塑造中国版“漫威”的勇气与信心,而《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通过儿童视角描绘了对成年人的同情与呼声。这些影片的真诚创作在市场的非议和抹黑中逐渐模糊,许多创作者面临场均观影人数个位数的窘状。

在观众和影院之间架起桥梁的是传播,媒体的角色尤为重要。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长文还是短视频,还是学者专家,媒体应当承担起引导观众审美的责任。当传播机械化、模式化时,创作者的诚意往往会被忽略,甚至适得其反。

媒体应在责任中重拾同理心,在困境中找寻共同的出路,重建一个电影生态。观众期待什么样的中国电影,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媒体和观众共同托出那个答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