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过紧日子”政策引发热议,多地纷纷跟进


日前,苏州市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政策措施,这一行动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措施包括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和租车保障、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公务用车更换需满十年十万公里、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和卫生间等规定。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透露,这些规定是根据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市财政的要求结合苏州当地特点制定的,部分内容是自我加压。尽管不清楚为何会引发如此高的关注,但他们表示高关注度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政策执行。

在今年,多个省份都相继发布了类似的“过紧日子”的规定。一些地方的公务员表示,他们在预算申请、办公用品更换等方面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副教授贾义猛指出,政府“过紧日子”应成为行政运作的常态,而不是一时的推动和突击行动。

苏州市在7月3日发布的《苏州市深化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得到了广泛讨论和赞扬。一些评论指向“全国都应该如此”“苏州开了好头”等。红星新闻梳理了《措施》中的细则,涉及节省开支、盘活闲置资源、资源共享、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例如,党政机关原则上不得新增租用办公用房和业务用房,公务用车使用年限未达到10年和行驶里程未达到10万公里原则上不予更新,更新购置的新能源汽车比例要达到100%,高铁沿线公务出行不安排公务用车和租车保障等。另外,公务接待要安排在机关食堂,提供同餐次的职工餐菜品。

在盘活闲置资源方面,苏州要求推进低效运转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统筹使用,闲置的土地与房产需要通过置换、出租或拍卖的方式深化利用。维修改造项目拆除的设施设备、装饰材料等要被再利用。《措施》还提到,会议室、公共服务设施要全面共享,有条件的党政机关停车位、室外卫生间及活动场所等应向社会开放。

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资产管理处工作人员解释,这些政策是在省市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苏州特点制定的,更加具体和可执行,例如高铁沿线不安排公车、公车换车公里数等。工作人员还透露,类似政策在江苏省内和其他省市也有出台,苏州的政策之所以引发高关注,也让他们更有动力认真执行。此举也包括领导干部异地任职安排周转房,苏州这次要求以租房为主并在一星期内腾退,既是响应上级要求,也是自我加压。对于新能源汽车“双十”规定(使用十年、里程十万公里),需要两个条件同时达到才能更换。关于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卫生间以及不同部门共享会议室的规定,核心思路是减少闲置,优化资源利用。

一名苏州的公务员表示,虽然大部分规定对普通公务员感受不明显,但共享会议室、停车位开放等政策却能带来便利。她还提到自己有次看病时将车停在附近政府部门,非常方便。

在苏州出台新规之前,江苏省以及其他省市也都发布过类似的“过紧日子”规定。例如,安徽推进无纸化办公,严格差旅审批等。陕西提出办公用房能不修的就不修,减少采购费用。湖南则要求公务用车更换需同时满足使用年限超过8年和行驶里程超过25万公里,提倡在机关食堂进行公务接待,闲置用车设备交由属地公务仓管理。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指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增强财政可持续性。2024年3月财政部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并几乎各省份近年来都发布了相应的规定。山东一名基层公务员透露,他们的办公设备老旧但因不满足报废年限未能更换,公车更换也是严格按照年限执行。预算缩减的影响更为显著,审批严格,公务接待、差旅等方面影响不大。北京一名公务员也表示,预算大幅削减,项目费用限制显著,更多工作由内部人员完成。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贾义猛认为,“过紧日子”应成为各级政府的常态,而不是突击行为。政府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要节约成本,减少行政开支。同时,民生保障、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则不应减少,甚至可能需要增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