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疆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的微短剧《我的阿勒泰》一经开播便迅速走红,成功登顶同一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其豆瓣评分也居高不下,广受好评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剧中主演于适和作家李娟一时间成为热搜常客,这部如一股清流般的作品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多元融合的真实新疆。
《我的阿勒泰》唤醒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与情怀。它清新隽永、明亮质朴,并且不乏诙谐幽默之处,甚至还有一抹淡淡的忧伤,但结局唯美且治愈,妙不可言。剧情通过一个怀揣写作梦想的文艺少女李文秀的视角,感知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探寻生命体验的共通之处,打通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血脉,激发了观众的审美共情。
对于熟读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的读者而言,一开始看剧时,或许是带着挑剔的目光,但随着剧情的展开,逐渐被角色和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其中无法自拔。青春的悸动和蓬勃,纯真与隐忍,以及纯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令人欲罢不能,久久不能释怀。
从故事性层面来看,《我的阿勒泰》是一部扎实的作品,其画面精致程度堪比大银幕电影。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戏剧冲突频频迭起,相互交织,扣人心弦。以一段令人心动的告白为例,当文秀质疑巴太对她的爱时,巴太说,“你看,是谁第一次看见了踏雪进步的?”让观众久久难以忘怀。
好的故事直抵人心,而在好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的阿勒泰》以微短剧的形式,深情讲述新疆故事,生动展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生活图景。
在一些创作中,现代文明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常常是隐秘存在,而这部作品通过人物的生存意识觉醒,将这一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巴太这一角色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位接受现代思想的阳光少年,因哥哥的离世,父亲要求他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并按照传统习俗与嫂子续娶。但嫂子托肯已有心属,她决意带走两个孩子,却不敢面对来自世人和家人的目光。这种不同代际价值观的碰撞,显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
剧中的女性形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由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性格奔放、智慧而精明,在生活中大大咧咧却内心细腻丰盈。还有文秀这样内敛又怀揣文学梦想的文艺少女,她从大都市的挫折和冷眼中走出,选择“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勇敢回归草原牧场。她在牧区的生活体验成为其写作的灵感源泉,这正是生活对文学的馈赠,充满哲学的辩证法。
如剧中的一句经典旁白所描述:“在哈萨克族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被看见是一种美好而深意的体验。
《我的阿勒泰》在法国戛纳的全球首映入围第七届戛纳国际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全网有效播放量迅速破亿。文艺作为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新疆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新疆丰富的文化创造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过程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