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悄然问世,很快引发了无数讨论,风靡一时。这部纪录片为何如此受欢迎?网上有评论认为:“在普通人眼中,历史仿佛是一本被尘封的书卷,与我们相隔甚远。然《历史那些事》则用生动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痛苦、悲伤和挣扎。”事实上,史书中轻描淡写的一笔,背后却深藏着不可估量的深意。当你细细品读那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苦、难、烦,也不过如此罢了。
1
生活再难,难不过苏轼。有人说,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是读不懂苏轼的。他本是文坛骄子,奈何命运多舛,苦难几乎与他一生相伴。《历史那些事》中描述,当苏轼二十岁时,他凭借出色的才华在京城声名大噪。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却并不顺遂。变法之际,他为了百姓福祉奋勇直言,却因此多次触怒新党,甚至多次陷入生死边缘。幸而亲友们竭力相助,苏轼才得以保全性命。
然好景不长,45岁那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时,不愿参与党争的他再度被贬,流落惠州。次年,因为政见不合,他又被流放至荒凉的儋州。这些年年岁岁,贫穷、疾病、恐惧几乎将他压垮。面对无常的命运,苏轼感慨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千年后的我们,虽未曾经历苏轼的贬谪与漂泊,但生活中的失意与惆怅却相似。工作中遇到的无尽压力,家庭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常常感觉风雨总在自己面前。然而,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角落里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即便身在低谷,苏轼却能让日子变得鲜活起来,他治愈自己的秘诀就是“吃”。
春天,他烧起了嫩芦笋,烹煮美味河豚;夏日里,他期盼葡萄、龙眼与荔枝的甘甜;秋风起,他将羊脊骨烤得香脆可口;寒冬里,他围着火炉,炖起香气四溢的红烧肉。苦中作乐,就是苏轼的人生哲学。即便风雨不停,他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正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风雨扑面是常态,我们无法控制其发生,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
2
工作再烦,烦不过李时珍。无论千百年前,还是当今社会,工作中的烦恼都是每人绕不开的话题。《历史那些事》中提到了一段李时珍行医的故事。当时,李时珍决心重修本草,为百姓编写更加实用的医书。然而,这项工程耗时耗力,凭他一人之力几乎无法完成。李时珍的难题在楚王找上门时得以解决:楚王的儿子患了一种怪病,专吃烧焦的蜡烛芯,遍寻名医未果,最后请到了李时珍。
李时珍拟定药方,承诺病能痊愈。然其他医生在看过药方后纷纷表示质疑,楚王心存疑虑但仍决定一试。然而,第二天楚王儿子病情加重,上吐下泻,楚王怒不可遏,欲杀李时珍。李时珍解释药方见效慢,需要再等待三炷香时间。果然,病情奇迹般好转。楚王大喜,李时珍也如释重负。然而,楚王迷信道士丹药,重修本草之事无望,尽管失望,李时珍仍保持风度与耐心,与道士们维持表面和谐。楚王对他的风度与医术赞赏有加,推荐他进入太医院任职,李时珍接触到了更多珍贵医术典籍,最终编写成《本草纲目》。
3
感情再苦,苦不过李商隐。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对感情抱有深执念,但感情向来不易。《历史那些事》中讲述了李商隐的三段感情。20岁的李商隐与富商千金柳枝情投意合,然科考落榜,柳枝被迫嫁他人。后来,他在道观邂逅侍女宋华阳,但终因玉真公主发现秘密而被拆散。最后,李商隐与才女王晏媄结为夫妻,不幸的是王晏媄早逝,李商隐余生都在怀念妻子。
记录片中的名人故事,让我们明白即使再英杰人物,亦有苦难哀愁。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都以独特方式活出风采。正如这部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不仅是对名人的回顾,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写照。在这些故事里,我们能找到共鸣,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迎接属于自己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