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专访:摆脱框架,用谍战剧讲述人性深度


金牌编剧海飞与《向延安》的辉煌之旅

著名剧作家海飞,以其精湛的笔触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于谍战剧领域。他的生活习惯异常自律,即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迅速入眠,也可在醒来后立马开启工作模式,如此独立于日常生活节奏之外。在完成小说《向延安》初稿的13年后的这个春天,他在上海为同名剧本画上了句号。

海飞的名字与众多热播谍战剧密切相连,结合张鲁一、周冬雨等众星出演的《麻雀》等作品,奠定了其在业界的金牌地位。“海飞谍战世界”已经成为了品牌效应的代表。但在转型成为编剧之前,海飞本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小说家,《向延安》就是他作为小说家时期的杰作。

面对如许成果,海飞坦言,《向延安》并非只是为了红色题材而写作,更多是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希望通过小说将一个个普通人的信仰和抗争精神展现给读者。在小说中,主人公向金喜的经历,从玩世不恭的富家公子转变到孤独的革命者,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的命运与挣扎。

在对谍战剧的创作中,海飞融合了其对雕刻的热爱,认为每个角色都应该有独特的生命质感。在他看来,真实的人物不应该只有英雄般高不可攀的形象,而应该是更加接地气、与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在小说中,向金喜的刻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他的沉闷、沉默、以及那份被世人误解的执着,使得角色形象异常饱满。

海飞所强调的生活与影像的深入融合、对于格局的转换,正体现在改编成话剧的过程中。话剧的改编为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抛却了特写与细节展现带来的限制,让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海飞坚信,只有当观众在剧终后仍陷入了沉思,这部剧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海飞的生命旅程同样充满了转折和丰富性,从军队到各行各业的尝试,他最终在文学的领域找到了归属感。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从童年的记忆到成年后的挚爱,海飞都将这份情感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他期待,《向延安》在上海这个文学摇篮的舞台上能找到它应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今年5月27日至31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将迎来话剧《向延安》的首演。这不仅是海飞送给文艺舞台的献礼,也是对自己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的一种肯定和回馈。他希望,观众能在观看结束后,带着对故事人物的回味与感悟,缓缓鼓掌。在海飞心中,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