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0日报道,备受瞩目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奥本海默》自3月29日在日本公映以来,即引爆了美日网友之间的激烈论战。该片讲述了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一生,尤其是他在曼哈顿计划中的关键角色。然而,对于日本网友来说,该片的上映不只是电影文化的交流,更是触动了他们对于二战核爆历史的敏感神经。
根据日本《朝日新闻》的报告,一些日本评论人士对该片表现不满,他们认为影片中对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的场景描绘不够,也未能充分体现受害者的苦难。日本观众对这种叙事方式也有异议,一些长崎居民表示,电影应该同时讲述受害者的故事。
这种不满情绪其实早在《奥本海默》北美首映时就已经显现。当时有日本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强调,美国人应该先了解原子弹造成的破坏,并对日本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后果有所认识。这一情绪迅速引发了美国网友的反击,他们提出日本人对于战前犯下过多起罪行选择性忘记,而只着眼于自身的受害者身份,进而引发了关于战争责任的网上论战。
对于这场关于历史责任的网络争论,日本民众的“敏感”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创伤长久以来都是日本社会的痛点,同时也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点。而美国民众则指责日本政府倾向于塑造战争受害者形象,忽略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战前侵犯亚洲其他国家的事实。部分美国网友甚至将焦点转移到731部队的历史罪行上,以此来回击日本网友。
事态进一步升级,一些日本网友反击美国对日本战败后的731部队予以利用的史实。他们强调美国通过与731部队的内幕交易,导致日本战犯免于被追责。然而,这一反控并没能平息争议,反而让双方的争论陷入了历史责任的深渊。
在这场纷争中,还出现了一些力图“折中”的声音。他们认为,只有当日本政府对于在中国南京及其他地区犯下的罪行、以及731部队的问题道歉后,美国政府才应该向日本道歉。
在被情绪化争论的漩涡中,《奥本海默》电影的正面价值被掩映。影片原本意在反思战争的悲剧,促使人们珍惜和平,但成为了历史解读冲突的触点。此次争议也反映出,正确理解历史,建立全面的历史观在任何时代都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而且任何尝试操弄历史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通过反战电影这一媒介引起的热议,或将成为今后人们平和讨论历史真相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