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悬疑电影《爱德华大夫》幕后:希区柯克与达利的超现实分镜合作


英国“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制作过程中,他对分镜的依赖程度达到了鲜有人能及的地步。据新书《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展示,希区柯克在电影制作中几乎不用取景器,而是严格按照分镜进行拍摄。这本书由希区柯克研究专家托尼·李·莫拉尔编写,其中包含了大量未曾面世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解析,让人得以深入了解这位导演的导演思路以及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独特合作。

1970年,在洛杉矶的旧货市场上,影评人约翰·罗素·泰勒意外发现了希区柯克1945年电影《爱德华大夫》的分镜手稿。此片讲述了一位精神分析医师治疗失忆男子的故事。泰勒以区区50美元的价格购得这批分镜草图,这些图纸是导演精心制作的。令泰勒惊喜的是,一幅分镜手稿似乎出自另一位艺术大师——达利之手。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爱德华大夫》中梦境片段背后的传奇故事。

希区柯克非常重视电影的视觉效果,追求清晰生动的呈现,因此他邀请达利为《爱德华大夫》这部探讨精神分析和潜意识的电影设计一个独特的梦境片段。达利最开始的任务是创作20分钟的梦境场景,但剪辑之后只保留了三分钟。莫拉尔指出,希区柯克利用达利的名气来宣传电影,但达利设计的分镜中存在因难以实现拍摄而被剔除的部分,如主人公变成雕像并碎裂成蚂蚁等超现实元素。

尽管制片人大卫·塞尔尼克对这些想法的可拍摄性和成本表示担忧,最终也保留了达利的一些创意,在艺术总监贝斯维的协助下,将它们改编成可行的梦境场景。尽管达利可能对于最终的片名“梦境场景,灵感来源于萨尔瓦多·达利的创作”感到些许遗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幕确实体现了希区柯克当初的构想。

希区柯克将分镜的设计视为其电影成功的关键,他也以对分镜设计的极致追求而闻名。希区柯克认为分镜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任务,并将导演过程视为次要,他有时宣称分镜设计好之后,任何人都能执导他的电影。新书中莫拉尔强调了希区柯克对待分镜的精细工作态度,他创造的细致分镜图几乎可以无缝对接到大银幕上,显示了他作为悬疑大师背后深思熟虑的艺术追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