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宜之道:陈春花谈选择生活的艺术


高空万米,窗外蔚蓝天际线延伸至遥远的地平线,像是无边的深渊一样引人遐想。我在飞机上,一如既往地沉醉于我自己的杂乱思绪之中,这对我来说总能带来一种独特的安全感和暖意。最近无论是在新加坡、上海、南京还是广州,我的心总能逃离现实,飘向遥远的思维角落。就在这个时候,我在机上看了一部意大利导演托那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影片讲述的是1900,一个生于船上、一生未曾踏足陆地的钢琴天才。他的一生,只在巨轮上与一架钢琴为伴,周围的世界不断变换,而他始终如一。电影的情节让我反思到生活的意义:是遵循内心还是随波逐流?1900最终选择留在海上,正是因为他知道哪种生活对他来说最合适。而在我们这个充斥着无限机会、欲望和竞争的时代里,真正了解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天堂影院》这部电影中,艾丽娜告诉托托:“如果早30年我们结婚,你就无法拍摄这么多精彩的电影了。”长达三十年的爱恋,被一个谎言轻易打破,艾丽娜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朋友陈让的《川西故事》让我感到羡慕,虽然陈让本身是技术人员,但每年总会抽空寻找美丽的风景,将生活的乐趣寄托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前辈廖教授退休后专心于书法,他那有力的笔锋、优美的线条中,显露出退休生活与内心爱好的深切融合。而小月,她毅然离开硅谷的工作岗位,弃之如敝履,只为追求她心中对音乐和禅修的渴望,并投身于中医和针灸学的学习。

我还记得婉姨,虽在人生的暮年,也勇敢地放弃了稳定的职位,选择创业。她说这是她用来测试自己能力、实现个人梦想的方式。曾教授则是在六十多岁高龄创立了一家培训公司,他那瘦弱的身躯承受着旅途的劳顿和生活的艰辛,却始终坚持教育的初心。

这些人,面对生活的跌宕起伏,他们选择了立足当下、追求内心所向。他们或许不曾留下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引起广泛的影响力,但他们无愧于自己的每一天。

最近,一封高教授的邮件又激起了我的思考。他分享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答案是家人、朋友和健康。然而,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把这些放在心上呢?我们或许会忽视家人、朋友以及健康,总是忙于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知道,身心早已不堪重负。

也许我懂得自己为何欣赏1900的选择,因为他领悟到了自己的归属,拒绝上岸。就像我和那些勇敢选择自己道路的人们一样,有时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忠于内心,相信自己的选择。毕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为外界所动摇的生活,或许才是最值得称颂的艺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