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木瓶子撰写、糖炒山楂编辑的报导提到,在迎接春节档期岌岌可危的门票销售之际,台湾犯罪影片《周处除三害》反转攻势,票房实现逆跌,且网络口碑高涨,成为内地映后讨论热度的焦点。
《周处除三害》取材自古典文献,讲述了出身名门、却堕落成乡里“三害”之一的周处,在自我觉醒后成为名臣的故事。影片并非单纯复制这一典故,而是通过主角陈桂林的视角展开,这位末日面前的肺癌患者希望通过效仿周处除害的举动,实现人生的转变,创造自我价值的不朽记忆。
电影在视觉和听觉语言方面都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它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刻画打破了传统犯罪片的模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周处除三害》不仅因“大尺度”犯罪故事在内地吸引眼球,还因其影片中主角不脸谱化的“坏人”形象、枪决镜头的大胆展示等元素而成为讨论焦点。
影片中的邪教之旅部分尤为引人注目,主角在洗脑成功后,试图抹去过往的杀手身份化身般新生,但最终认清邪教的荒诞,并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教堂枪击的场景,以其荒诞气质和绝美的构图成为电影的经典瞬间。
尽管影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也不乏展示了电影艺术方面的“失真”。影片中的一些逻辑硬伤和人物设定争议受到了非议。有些剧情走向略显套路,某些主要剧情的衔接也显得有些生硬。
此外,钱人豪导演的抄袭指控,以及主演阮经天在观众转型期的影响,成为影片话题讨论的另一焦点。阮经天通过在《周处除三害》中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亦正亦邪的黑道罪犯形象,再次证明了他在演技上的成熟和多样性。他曾凭借动作片《艋舺》摘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并在随后的多部作品中持续演绎类型化的角色,不断突破自我并赢得内地观众的喜爱。
影片在台湾本地的上映情况虽不温不火,但其在内地的表现却意外亮眼。分析人士认为,其独特的剧情设置、大胆尝试和观众对此类题材的接受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映射出内地影市可能性的拓展。
最终,《周处除三害》凭借独到的剧本设定、引人入胜的表演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处理,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刷新传统犯罪类型片认知和内地院线多元化布局的新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