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徐南题图《天龙八部》展示了一个逐渐衰亡的武侠江湖,其由游侠法外之地的形象,上升成为了秩序与精神的象征。在现实拍摄与真山真水的融入下,其意义不再是单纯的景观美化,更是对江湖价值的反思与再探讨。
当下武侠影视的沦陷,与江湖自身作为独立权力空间的消散密切相关。它们大多不再能深刻描绘最初的武侠精神。1957至1959年,金庸在影视行业短暂涉足,不仅印证了影视改编在华文世界的影响力,也促使了金庸作品影视化的潮流。
自1958年,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被改编成电影起,影视剧与其小说原著的流行度几乎同步上升。历史和故事情节的融合,为影视剧增添了不少“误读”和“偏离”,但也成为了关于现当代武侠概念变迁的珍贵影像资料。
在60年代末,由邵氏电影公司开启的“硬桥硬马”的香港武侠电影新纪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尽管其在剧情上较为忠实原著,却由于注重武打场面,使得这些作品更像古装动作片,从而也奠定了后续金庸武侠片的动作戏标准。
TVB的金庸剧凭借高完成度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迅速站稳了江湖地位。1976年郑少秋主演的《书剑恩仇录》,以及后续的多部作品架设起香港人的共同记忆。
进入新武侠时代,徐克的《笑傲江湖》序列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范。刘镇伟的《东成西就》和王晶的《鹿鼎记》,则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对金庸武侠进行了重新解构。
随着张纪中系列剧集的推出,内地的金庸影视也逐渐形成了独有风格。与港台金庸剧不同,张纪中的纪录片风格给人以原著回归的感受。面对过去香港金庸片时代的怀旧,观众对张氏剧集的评价亦在悄然改变。
这种历史评估也是对金庸原著内在价值的重评。金庸小说充斥着浓厚的道德主义,甚至他对于消逝的文化传统抱有深深的眷恋。所以,那些以炫耀之姿展示美景的片段,当理解为一种文本时,其意涵便超越了物理形态,成为江湖文化的载体。
然而,金庸剧在市场与媒介技术的转变中,似乎已经丧失了往日的光辉,对于标志武侠江湖的皮相早已无法透开真实的面貌。尽管如此,金庸影视作品的荣耀与变迁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