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历史性的突破,总票房超过了80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影史纪录,堪称有史以来最强春节档。而在这场春节档的较量中,《热辣滚烫》脱颖而出,成为无可争议的头名。影片上映以来,不仅票房遥遥领先,主演兼导演贾玲个人的人气也是居高不下,既赢得了圈内人士的尊重,也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对于《热辣滚烫》这部电影,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包括它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影片轰动一时,其热度和引发的讨论,不断登上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热搜。许多观众在看过电影后,仍然被影片中的情节所感动,不断回味。
然而,有一些人将电影的成功归结为过度的营销手段,质疑片方是否只是利用市场宣传来吸引观众。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持反对意见。成功的口碑和票房成绩摆在那里,实在难以相信一部电影能仅凭营销策略取得如此成就。举个例子,电影《热辣滚烫》的主题是关于自爱,这个话题并非新鲜,但其在观众心中引起的共鸣离不开电影本身具体和有效的表达方式。
细究起来,影片触动观众的情感,是由于它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体。在贾玲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以往在很多场合为了化解尴尬,她会刻意卖笑,而现在,她更多地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转变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片中的一抹对白,深深触动了人心。乐莹的父亲问她,如果有大苹果和小苹果而朋友向她索要,她会给出哪一个?乐莹表示,自己会全部给出,而这就反映了她一直被忽略的付出。影片通过如此细腻的情感刻画,传达出了如何爱自己的真谛。
电影中,贾玲塑造的角色通过健身来实现自我赋能,直观地展现了对自我的关注和身体权力的掌控。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关于锻炼和控制饮食,更是内心深处的一场革命。正是这种能量,使得贾玲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力量,不再因为社会审美而轻视自己。
在舆论上,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也不容忽视。各类平台根据自身机制追逐热度和流量,影评人、网友的讨论都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被放大了影响。因此,当一部电影具备强大的话题性时,不同媒体的聚焦并不意味着营销的背后推手。
关于部分声音指出的「营销减肥」的争议,事实上,贾玲很少公开讨论减肥这个问题,甚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指出《热辣滚烫》并非一部减肥电影,避免相关话题盖过影片本身的核心主题。影迷们纷纷发声,为电影正名,反驳了只关注片面的批评者。
从贾玲首部作品《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尽管遭遇争议,但她无疑是用努力和成绩赢得了认可。演员为角色改变身材,导演执导精彩影片,本应当得到的尊重和鼓励,为何会在这里变味呢?笔者认为,只有放下偏见,我们才能为优秀的创作者和作品打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健康的环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