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消息,一年一度的冬至如约而至,古时称之为南至日、冬节、亚岁,流传至今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今年的12月22日不仅迎来了这个重要节气,也是俗称的“数九寒天”的开端,按照传统,冬至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指寒冬的深度和状态。南京在这天感受到了自1992年以来最为严酷的冬日气候。清晨,南京站地区测得的最低气温降到了-9℃,而溧水区的最低气温更是跌至-11.5℃,城市一夜间仿佛进入了“冰冻模式”。
冬至这天,夜晚拉得异常地长,继而白昼将逐渐增长,似乎在无声无息中预告着新生的希望。虽然言及冬至,人们往往说“霜前冷,雪后寒”,不过,在如此剧烈的寒冷面前,连残存的山间雪景也显得格外凄凉。大地应声结冻,大气中弥漫着被冷风凌厉割裂的呼吸声,南京的市民在这一天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严峻考验。
冬至的来临传统上与多项习俗相连,无论是吃汤圆还是贴门神,其象征意义都在于凝聚家人的温暖与辞旧迎新的喜庆。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冬至似乎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温暖的渴望和对春天的向往。甚至,在这冰冷的环境下,一丝丝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地面上,也能激发人心中的一抹暖意,预示着万物复苏的气息。
城市中,虽然热闹依旧,节日的欢声笑语并未被冷风完全吹散,但人们出行时几乎都裹得严严实实,仿佛蚯蚓般缩紧了身体,等待那一个带来温度转变的时刻。孩童们欢腾打雪仗,追逐中不时传来清脆的笑声,他们似乎并不畏惧冬日的冰冷,反倒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的兴趣。走在外头,每吐出一口气都能看见白色的雾气,随即在凛冽寒风中消散。
现代快报借此机会提醒市民,面对突如其来的寒潮,防寒保暖尤为重要,适当加强室内的保温措施,外出时应多添衣物。此外,不时关注天气预报,准备应对可能的低温天气。冬日虽寒,心中怀春,期盼着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