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造假行为监管加码,要求全透明零容忍


近日,经济观察报在社论中指出,国家统计局针对统计造假现象持续开展严格监管。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2月7日披露的消息,国家统计局最新完成的专项统计督察发现了个别地区及企业在统计数据中存在违法行为和失实情况。专项督察针对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南、贵州、陕西六省展开,主要目的是防范和打击统计领域中的造假问题。

督察结果显示,虽然统计造假现象较为个别,但问题的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不应被低估。不精准的统计数据会导致社会预期失真,决策误判,甚至损害政府公信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科学研判形势、制定政策、评估政策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反馈信息,造假问题多为部分地区政府追求排名、政绩冲动和考核压力所致。此外,某些县级政府涉嫌在经济统计上做手脚,掺假数据。国家统计局曾多次强调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六个督察组的组建和持续监察体现了对统计造假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为常态化治理统计造假,国家统计局从2019年起便将统计督察纳入规范化程序。2020年2月25日起,国家统计局启动了为期四年的统计造假专项治理行动。同时,新一轮常规督察也已在11月下旬开始,督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六个省区,还有自然资源部和商务部。

统计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个别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和个人升迁而故意歪曲或编造数据。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坚决惩处涉事官员,改革干部考核机制,构建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监管需要强化干预力度,做到有错必究,绝不姑息。例如,某督察发现的问题省份在处分责任人方面存在宽松软态度,即便在专项治理期间也有造假行为发生。正因为此,不断震慑和预防统计造假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督察结果的公开反映了国家对于建立良好统计生态的决心。为了保障数据真实性,整改反馈与公开应在明确时间内完成,并严格执行。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依靠准确的数据分析,因此,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统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需要持续推动统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每一份数据都真实、准确、可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