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街头小摊的水果是许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然而,轻重计量的问题往往使人们对这种便利蒙上了一层阴影。广州车陂地铁站附近的一起“缺斤短两”事件,再次将民众的关注点投向了这个难以根治的老问题。
2022年12月13日,在广东广州,一名女士在车陂地铁站附近的水果摊上花费26元购得水果。带回家后,女士发现自己买到的并非满斤满两的商品。商品比约定的重量少了两两。原以为只是小摊贩的一次失误,女士带着水果返回小摊,希望和商贩沟通解决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摊贩的态度异常强硬,对女士表示:“我们这里都是卖八两的,没人卖满两。”似乎8两秤是小摊默认的规则。事情发展到这里,本就不讲理的摊贩,面对退货要求仍然态度强硬。即便女士提到将拨打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热线电话,摊贩仅答应退钱退货,但仍旧坚持自己的立场,明确表示摊位“就是卖八两的”。最终,女士拿回了她的钱并将商品退还,同时也向城管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城管部门承诺将处理相关摆摊的行为。
这则新闻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评论与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街头买水果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缺斤短两问题。一个网友透露,他们在地铁口的一个小贩那里购物时,小贩直接告诉他们摊位统一用八两秤,让消费者对低价诱惑不要上钩。
更有网友表达了对这类摊贩公然缺斤短两行为的震惊:“怎么还有这么明目张胆的?”“难道市场里的秤没有一个是准的吗?”“短斤缺两原来是有规则的?”这些评论反映了公众对于街边小摊诚信问题的共同关切。
对于面对“鬼秤”这一普遍现象,公众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机等带有计量功能的物品进行初步检测。如果发现商家所使用的电子秤存在问题,可以要求商家重新校准,或在市场内使用公平秤重称。遇到拒不配合的情况,民众完全可以拨打12315投诉热线投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准确度造成消费者损失的商家将被追究相应的责任和赔偿。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亦规定,若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赔偿至购买商品的三倍价格,涉及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消费者可以获得五百元的赔偿。
在日益复杂的消费市场中,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避免因小失大,成为每一个消费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样的事例提醒大家,在消费过程中保持警惕,并且不畏艰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