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儿科就诊人次急剧飙升,导致儿科诊疗资源所剩无几,特别是儿科医生的短缺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挑战,国内各大医院展开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安排更多儿科医生出诊、延长急诊服务时间,乃至临时招募儿科医生。不过,这些仓促行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生短缺的困境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21年中国儿科医师仅有20.6万人,占全部医生总数420多万的5%,与0至17岁少儿人口比例21%的巨大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儿科医生的工作量远超其他科室,数据显示,儿科医生的日均门诊量是其他科室的2.4倍,而且与儿童的沟通相较成人更费劲,诊疗过程亦有其特别的难处。《2020年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透露,儿科医生的薪酬并不乐观,处于薪酬体系的较低端。这种高工作量与低报酬的反差,使许多医务工作者对从事儿科工作望而却步。
要想彻底扭转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必须对症下药。我们需要加强医院儿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提高儿科医生薪酬待遇上下功夫。儿科医生的辛勤工作必须得到合理的物质激励和社会尊重。提升儿科医生待遇并非只是喊口号,也不应仅仅在儿科医生紧缺时才予以关注,而应该在平时致力于完善儿科的整体建设,提升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效。
在医疗领域,儿科不仅是基础学科,亦是一个难以快速“出成绩”的领域。吸引医生投身儿科的努力不应该仅停留在奉献精神的呼吁上,更应该重点改革现有的薪酬体系,营造让医生感觉到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毕竟,儿童的健康关系到亿万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
因此,医院在投资儿科设施时,应有远见和决心,不仅要保障医生的基本收入,还应在职称晋升、优秀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倾斜。这样的做法将让医生更愿意长期从事儿科工作,从而从根源上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当医生的待遇得到保障,儿科医生的队伍得到社会的重视,缺口自然会随之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