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顾潇)昔日汉代贵胄的奢侈品、今朝考古学家的珍宝——漆器,成为见证千年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漆器的历史久远,所呈现的工艺之精湛、艺术之细腻让人赞叹不已。但时间的流逝留给这些漆器不仅是荣耀,还有脆弱如豆腐的身躯。扬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正致力于让这些沉睡在地下的文化瑰宝重放异彩。
在过去十年,扬州的文博工作者们“妙手回春”,修复了逾两千件竹木漆器文物。2013年,扬州建立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专注于汉代木漆器的保护与修复。这个基地致力于古代漆器的修复工作,其中不乏造型精巧、历史久远的珍品。
记者在12月7日举办的文物保护成果展上了解到,扬州西湖高南汉墓出土的319件(套)竹木漆器,精美程度惊人。尤其是一种独特的折叠式漆几,折叠后是”L”形,展开后则是凹形,可以方便户外携带,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高端的审美情趣。
修复过程对技术和耐心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木漆器在长期水下腐烂,变得脆弱异常,因此首先需要脱水加固,这一过程通常要花费2到3年时间。接着,需要将碎片拼好、填补缺失部分,并进行上漆、抛光。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以此保护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然而漆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面临的不仅是艰难的修复过程,还有对天然漆液过敏的困扰。漆液引起急性皮炎、皮肤红肿、奇痒至水泡溃烂等症状,工作者们需要忍受这些痛苦完成修复任务。
扬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子尧表示,扬州地区墓葬遗址众多,出土木漆器数量丰富,形成了一个收藏展示、研究保护木漆器文物的重要平台。而这些修复文物的数字令人惊叹:十年来,工作站修复了2000余件竹木漆器文物,表明扬州乃至整个江苏地区在传统文物保护方面的进展和成就。
展望未来,扬州的这家漆器文物“医院”将继续发挥作用,不仅是为了修复遗产,更是为了传承文化,使得它们恢复往日的辉煌,亮相在世人面前。这些文物的复原,不仅复活了艺术的精髓,也复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将古代文化和智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