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蕴含着世代人文化认同与深厚情感。2023年,江苏省联合六大部门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其中涵盖了93个路、街、巷(里、弄、坊)地名和64个古桥梁地名。此次评审活动的结果在各级推荐、部门协商、专家评审等一系列严密程序后敲定,从623个备选名称中精选出成为文化遗产的地名。
江苏省民政厅透露,继去年全国首创的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之后,今年对更多类型的地名文化又做了进一步的评定。今年的新晋遗产名单上,诸如南京的“乌衣巷”、苏州的“山塘街”、扬州的“二十四桥”等耳熟能详的地名悉数出现,它们见证了江苏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根据《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推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江苏省不仅设立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还制定了《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确保了对上榜地名的有效保护措施。
在江苏省内,共有13000多条历史地名被各级政府纳入保护名录。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老地名的保护和复兴,将历史见证变为城市文化的活化石。目前,全省已设立2000多块历史地名标牌。同时,通过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800多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得以新生。
苏州、扬州等城市中,如“狮子口”、“醒狮桥”、“马监巷”、“五福巷”等曾消逝的老地名重现街头,而常州、淮安等城市在规划新区时,亦优先考虑复用富有传统色彩的地名。
作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尝试,江苏省不仅注重地名的保护和再利用,还推动地名成果转化应用。省民政厅编制了《江苏省政区图》以及《江苏省行政区划地图集》,还出版了《江苏省标准地名录》和300多部各类地名丛书,让本土的地名文化走向国际。
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对这些记忆载体的重视与尊重,通过对这些历史地名的保存与应用,江苏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与创新并重,让每一块老街旧巷的砖石都能讲述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