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5天,电影《异人之下》票房勉强破亿,而预测的票房也从首映日的3亿+跌至1.5亿以下。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是普通观众与原著粉之间的巨大分歧,也唤起了对于漫改电影中原著粉重要性的思考。
很显然,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原著粉对于漫改电影至关重要。《异人之下》作为”国漫巅峰之一”,有着庞大的原著粉群体。所以在前期的宣传中,如何贴合原著成为了焦点。原著粉的要求并非要1:1还原漫画内容,但对选角、人设和剧情的基本流畅度有着一定的期待。当他们发现影版未能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甚至进行不合理改编时,负面评价便接踵而至。
《异人之下》的导演乌尔善在采访中强调,希望影版能让更多普通观众接受。从实际效果来看,那些对原著不甚了解的观众,的确对特效爽感、风格化创新和奇特的世界观赞不绝口。然而,影片在基本叙事和人物成长上的缺陷,并没有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如何评价原著粉对电影的影响呢?原著粉不仅是电影的核心观众群,也是原作IP内容魅力的体现者。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看,原著粉对于漫改电影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基于商学院教材中的KANO模型来分析《异人之下》的观众五大需求,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和反向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剧情结构完整**
这是电影必须具备的基础属性,否则观众会非常不满。原作漫画第1至57话”冯宝宝篇”的剧情和角色张楚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主线。然而,影片在改编过程中特别是在原创剧情部分,为了制造高潮情节,对人物设定进行了倒推改编,结果每个角色都出现走马灯式的平面化,特别是冯宝宝和张楚岚这两位主角,前者的战力系统崩坏,后者成长弧光不明显。如此,叙事节奏失衡令原著粉感到失望,也让普通观众觉得剧情不够完整。
**期望型需求:角色适配且贴脸**
选角能否贴合原作是漫改电影成败的关键。《异人之下》的选角虽力求形似,但原著粉依旧不满意,特别是张灵玉的角色造型与原著的出入太大,导致被反复吐槽。选角未能完美融合演员特点与原作角色,这成为了影响粉丝满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兴奋(魅力)型需求:动作设计与角色丰富**
尽管基本和期望型需求未完全满足,《异人之下》在打斗动作设计和风格化创新上有所尝试,像类赛博朋克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然而,这些创新在基本需求和期望需求未满足的前提下,未能产生应有的吸引力。
**无差异需求:AI摹片**
对于原著粉来说,AI摹片并非特别重要,但影片在冯宝宝回忆故事中的真人摹片运用,不仅削弱了情感联系,还因为技术细节的原因使得生动性大打折扣。这些细节问题在其他重大需求未满足时,变成了负面评论的借口。
**反向型需求:疑似SM暗示**
《异人之下》涉嫌SM暗示的部分,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原著虽有男频属性,但影片在这一方面的过度发挥,不仅让女性观众感到不适,也失去了原作中搞笑而天然亲切的感觉,这点反而让影迷们倍感不适。
综合来看,从电影工业化和类型创新的角度,《异人之下》并非典型的“烂片”,但其在漫改属性上的失误却使其失去了原著粉的鼎力支持。未来的漫改电影只有在合理改编范围内,满足原著粉的需求,才能在观众中产生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影响。无论是原著粉还是普通观众,他们的需求都应被认真对待,这才是商业化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