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IP改编电影为何口碑难以保障?


自6月22日上映以来,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影院。截至7月3日,票房已突破4亿大关。然而,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却由近5万人打出了5.1的低分,未能及格。尽管票房上取得不俗成绩,但观众的口碑未能得到保障,这再次揭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高门槛。如果电影叙事不够专业,最终只会被视为“门外汉”的初学之作。

《云边有个小卖部》这部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销量持续攀升,至2022年已突破600万册,创下华语图书的新高。小说在豆瓣上获得7.4的评分,读者评价其为“一本能将人带回故乡的小说”。在2022年,该小说宣布影视化,这一热门IP引发了广泛热议。尤其是“刘十三”这一角色的选角,令书迷们持续关注。最终,彭昱畅的出演被认为是“天选刘十三”,电影在开拍之前已有很高期待。

然而,电影上映后随着口碑发酵,批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电影在微博热搜榜上短暂登榜后词条被迅速撤下。张嘉佳作为原作者亲自改编,这一变数未能挽回观众对电影的负面评价。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中,张嘉佳曾担任编剧和导演,均未能赢得观众一致好评。这次的《云边有个小卖部》再次印证了这个问题。

电影延续了小说的温情基调,展现了美丽的“云边镇”场景,但在故事情节的配合上做得不够充分。电影使用了鸟瞰式的全景拍摄手法,展现了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却未能很好地衬托人物性格和小镇特征。这种手法尽管表现了童话般的画面,但缺乏能够吸引观众深入情感的场景连贯性。

此外,电影删除了小说中较多“不重要”的情节,只保留了几个高讨论度的部分。这种“一刀切”的改编手法,使得刘十三的心路历程变得碎片化,令角色不再立体。相比之下,小说中的刘十三是一个努力上进人物,而电影中的他则成为一个彷徨回到小镇,见证故事的旁观者。

同样,小镇人物关系在电影中也被弱化,角色出现在推动情节发展时显得过于突然,令故事情节跳跃,角色形象扁平化。电影的主线任务也不清晰,“卖出一千份保单”的情节推动在后续被中断,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情感串联。

在亲情主线的表达上,电影未能达到原著的感染力。尽管“王莺莺长命百岁”这一经典台词被保留,但电影在感情刻画上显得粗糙。试图通过喜剧元素制造“前半部分笑,后半部分哭”的观影效果,却没有成功引发观众情绪的共鸣。

总而言之,《云边有个小卖部》作为热门IP的影视化成品,虽票房可观,但口碑欠佳。原因在于其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的零散和混乱。电影和小说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须通过独立的电影叙事手法来讲好故事,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并获得好的口碑。这或许是未来热门小说影视化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