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柯南伯格:从小说到电影的视听创作之旅


大卫·柯南伯格的经典电影《欲望号快车》不仅是一部关于恋物癖的深度研究,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冷静准确性和情感冲击力的作品。这部电影改编自J·G·巴拉德1973年发表的小说《撞车》,讲述了一群都市人在车祸中情感纠缠的故事。《欲望号快车》也是柯南伯格自《孽扣》以来最好的电影作品,具有朴素简约的浪漫感。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由詹姆斯·斯派德饰演的巴拉德、黛博拉·卡拉·安格饰演的他的妻子和霍利·亨特共同演绎。故事始于巴拉德和霍利·亨特在一场车祸中的相遇,这场车祸导致霍利·亨特的丈夫死亡。从那一刻起,他们三人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性欲倒错关系,类似于柯南伯格早期电影如《狂犬病》和《毛骨悚然》中表现的变异病毒行为。三人间日益奇怪的癖好使他们最终认识了沃恩,他是一个「车祸癖」组织的领袖。

电影《欲望号快车》在1996年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特别奖,但在伦敦则遭到了市议会的禁映。然而,在新线影业的泰德·特纳谴责之后,《欲望号快车》还是计划通过新线影业旗下的佳线电影公司在今年春天发行和上映。

关于拍摄《欲望号快车》过程中原著小说的影响,柯南伯格认为自己在改编过程中必须准备好背叛原著,才能忠实于电影的创作。他指出,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如果试图完全忠于原著,只会导致失败。柯南伯格还提到他在改编《撞车》和《裸体午餐》原著时的相似感觉:在拍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直接转换为电影语言的方法。

电影和小说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例如原作中的某些奇观和媒介神话在电影中被转换成一种幽闭恐怖症的感觉,只聚焦在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柯南伯格解释说,尽管电影具有鲜明的无情基调,但《欲望号快车》并不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它在表面上看似普通,却创造了有趣的困惑感和混乱感。

柯南伯格说,在制作电影时,他选择采取了一种抽象的方式避免了警察角色的具体化表现,而是专注于五人之间的内部力量。这与原著小说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

作为一个导演,柯南伯格在拍摄《欲望号快车》时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动作片陈词滥调的情况下拍摄动作戏。他指出,电影中的某些情色场景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惊讶甚至困惑,但这些场景实际上在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他没有让影片陷入动作片的窠臼,而是利用了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来表现角色们的体验。

尽管《欲望号快车》的预算比柯南伯格其他一些电影要少,但他利用有限的资源拍出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深度。他提到了在有限预算内拍摄的一些技术细节,比如使用环境光来节省照明费用,并在拍摄夜间戏时制造了一些人造光。

总体来说,《欲望号快车》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通过柯南伯格独特的导演视角和电影语言,创造了一部深具情感冲击力和视听冲击力的杰作。正如他本人所说,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手法,忠实于电影的创作往往需要背叛原著,这正是《欲望号快车》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