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与如懿同行,网文化颠覆了何种审美?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第一个吐槽《如懿传》的人是个天才。”这句似笑非笑的评价,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上疯传,如同标志性事件一般刻画出了一场文化层面的小革命。2023年,某游戏UP主无心中对《如懿传》发起了一场吐槽之旅,甚至因此与剧迷展开了激烈交锋。

伴随着这场交锋,影视评论类UP主们闻风而动,开始集结军队,他们以《如懿传》为靶心,制作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视频。其中一位专注于精神分析的UP主,通过视频深挖戏剧内在,认为该剧的核心在于逃避责任。该观点引发了剧烈讨论,并惹得周迅工作室实名投诉,激起了B站网友的“保路运动”。

随着争议不断升温,吐槽如懿的潮水终于在互联网上形成了汹涌的浪潮。《如懿传》于是陷入了播出六年后的一场狂欢,不仅赶超了当年的人气,甚至有超越《甄嬛传》的势头。

一方面,我们见证了周迅的个人品味和对角色的独特解读引发了人物塑造上的逻辑混乱;另一方面,随着周迅试图将如懿塑造成一个不下场宫斗的皇后,其野菜挖掘和梦中微笑的特质截然不同于原著形象。她不再是后宫中冷静精明的策士,而更像是任性的园丁。

观众对于角色的讨论往往局限于屏幕之内,但周迅饰演的如懿却时常让人们在观众与角色之间划上等号。似乎她们不仅分享了一张脸,也分享了一个世界观。

周迅一方面以个人喜好改动剧本,影响了角色设定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将如懿外化表现为自己,使得角色和演员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同化现象在网络上激起了一轮轮的议论与吐槽,使得原本的剧集变了味,成为了许多人讨论和玩笑的对象。

而在网络文化的讨论狂潮中,观众似乎开始重新审视周迅过往的行为和做法。此前的争议和谣言,比如与过往合作演员或工作团队的关系问题,开始被网络用户频繁地提起和扩散。

总之,《如懿传》不仅再次火爆起来,而且引发了对周迅个人品牌的重新定位。在这场媒介引领的文化演进中,周迅如何与如懿形象融合,又如何应对网文化的挑战与变化,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而双向塑造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于这种现象保持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毕竟,周迅的演技和如懿这个角色,都是各自历史语境中的产物,不应被一己之言扭曲或夸大其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