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激发两岸共鸣,历史学者阐述文化共融


近日,改编自我国传统历史故事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大陆上映后,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和热议。电影借鉴了古代英雄周处的形象,讲述了一位名叫陈桂林的通缉犯如何在险恶的境遇中实现自我救赎,以恶斗恶的感人故事。南都记者在3月14日采访了南京大学明史中心特约研究员宗伟方,他表示,这部电影的热映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活动,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层体现。

宗伟方教授提到,周处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周处字子隐,出生于吴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生于公元242年,卒于公元297年。他年轻时明悟,少年识大体,长大后成为一位体贴民情、清正廉明的官员,而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毅然投身国事,捐躯报国。宜兴市内现存的周王庙即是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建立的。

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的受欢迎,既是因为其紧凑的情节和精准的社会刻画,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观众的文化共鸣。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都能感受到两岸同胞文化上的相通与联系,这种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

宗教授还分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周处不但一生丰功伟绩,他也为自己的家族留下了深远影响的家训,其内容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这十六个字成为周氏后人世代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人生信条。周氏后人身体力行,坚持以周处为榜样,教育子孙要正直为人、诚信处世。

周处的长子周玘,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德和才能,他的名声在《晋书》中得到了正面评价。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年代,周玘继承了父亲的志向和智谋,他组织地方武装,支援朝廷军队,镇压叛乱,为维护社稷作出了巨大贡献。西晋末年,惠帝永兴元年,朝廷追封周处为侯,并以周玘的封地命名义兴郡,这其中包括了阳羡县。到了北宋时期,为了避讳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将义兴县改为宜兴县,这就是今天“宜兴”地名的由来。

南都记者的这篇报道,不仅为大陆的观众带来了对《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背后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也强化了两岸网民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