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行业动荡不安,多位分析师选择跳槽


时至今日,卖方研究所这一块领域可谓是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多位所长相继宣布离职,一些研究机构更是面临着停业的局面。这对我那些曾经担任首席分析师的朋友们也是一番考验,很多人在过去一年中选择了离职。

过去,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卖方研究所的传奇故事,那时候的首席分析师们往往能够凭借超额收益享受高薪。我有一个卖方首席朋友,在从业五年时,年薪就能轻松达到两百万人民币以上,当然这是基于他顺利完成了各种指标和评分任务。然而,当问及他为何不考虑跳槽到公募或其他买方机构时,他表达了对于那里相对较低的薪酬和缺乏title的担忧,即使是入职公募的研究部,他的薪资也会降低至不足一半。

卖方研究所主要通过提供研究服务来获得报酬,他们没有自己的交易头寸,所以不必对交易结果直接负责。为了服务客户,他们需要做的工作其实相当繁多,从对接上市公司,组织专家路演,到协助买方研究员编写报告,应对各种课题等。但是,一旦转投买方,他们的KPI就会变得更为具体,如若分析失误,直接影响奖金发放。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开始对卖方背景不多看好,更倾向于招募有研究背景的分析师。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卖方机构里充斥着以销售为导向的分析师,真正擅于研究的分析师并不多见。时常可以看到,一些首席分析师即便举办路演,却没有按照PPT的内容来讲解,因为对于材料与内容他们并不熟悉,更多的是依赖实习生们准备的材料。

随着公募开始降低管理费用,那些可能分配的佣金急剧下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即使竞争再激烈,超额利润也已不复存在,这推动了不少行业人士选择主动退出。新财富的排名战或许也会因人才短缺而变得愈发艰难。

展望将来,卖方机构或许还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这会造成人才培养的断层。就好比当年专职内容编辑的编辑者受过精良的训练,他们的基本功扎实,可如今直接从学业转为运营的新人就可能对专业内容不再敏感。

卖方研究所的生活越来越艰苦。有些研究机构开始限制出差经费,用完配额后就不再批准,然而研究员们每个季度需要完成80场路演的考核,没能完成就可能面临罚款——实际上相当于需要研究员自掏腰包出差。倘若回想起2018年之前,出差住星级酒店几乎是标准配置,而现在连在全季酒店住宿时向前台要求一份免费早餐都变得困难,这无疑体现了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

相关新闻